叶清发(1935—) 潮剧名小生、导演,是潮剧从童伶小生改革至大小生的第一批演员,表演风流潇洒,儒雅大方,代表作有《大难陈三》《赵宠写状》等,曾在潮剧艺术影片《告亲夫》中饰盖良才。后转导演,主要作品有《春草闯堂》《汉文皇后》等。近年应广东潮剧院邀请参加传统剧目传承工作,传承《大难陈三》《桂枝告状》《赵宠写状》等剧目。
【童伶的生活】我是1947年入行,卖身老源正兴班。入班后,由五先生教小生。第一个戏是《潘必正休妻》,是小生的袍蟒戏。一直下来就是演小生。第二个戏是陈惜先生教《萧光祖和番》,是大戏,男扮女装。
童伶的生活简单、紧凑。早晨早早起来练功,练到7点多先生起来,才来教学。开始学的动作比较简单,都是基本动作。入班20多天我就出台演戏了。第一、二个戏过后,大簿、先生、师傅,都觉得怎么入手这么快,而且两个戏一个是小生,一个有女装,大家有点惊讶。
之后,就叫我去演午夜角了。午夜角学的是主要角色,中午可以午睡,晚上如果没有任务了,12点就可以下台休息,不用演到天亮。这样第二天早晨就能够起来练功学戏。练功学戏到中午,开始演日戏。没有戏就要在武畔看,不能乱走动。要看别人演戏,看会了就要帮声。晚上有戏就要演,没有戏就要在武畔打下手。童伶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周而复始。
我入门是五先生,下来就是哪个戏是哪个先生排的,就由哪个先生负责教动作。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师兄,接近变声的,也会将戏搬给我们这些小一点的来演。比如林炎从师兄就教过我《陈北科上京》中的翁万达。
【中南汇演与《大难陈三》】中南汇演是1952年,当时很认真,要演什么戏,是在六大班反复挑选出来的。最后选择了《大难陈三》,导演是黄玉斗。演员也是各团报名后挑选。小生是我,还有正顺的女小生玉珠,是二线。五娘是林玉瑛,还有魏锦珠。益春是源正的陈楚钿。一共5人。但从汇演到回来,一直是我,玉英和楚钿三人在演出。
玉斗先生童伶时是演五娘,他教戏更多是教女角,小生的教授相对简单。开始都是他教,主要是区位和动作。参加汇演的都是各个剧团的第一手司鼓、领奏和教戏,这些人集中后,都看戏,提意见,对戏的提高帮助很大。比如正顺的其国先生,是名教戏,也是小生出身,给了我不少指导。
中南汇演的场面很大,6省2市的主要剧团主要演员都参加。潮剧演出时,和其他剧种比,都是小孩子,潮州音乐也别具一格,特别动听,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大难陈三》最后得了奖,是得奖不多的剧目之一。所以那次大家对潮剧非常相敬。
【中南汇演的学习经历】中南汇演去的都是各地各剧种的大牌演员,老演员。比如广东粤剧去的是罗品超,当家的小生,还有文觉非,罗玉郎,都是很有名的演员。我到那里,无论年龄资历都排到我最小,所以,谁都可以学习,谁都是我的老师。
中南汇演20多天的演出,一天三场,早上看戏,下午评戏,晚上再看戏,加上大家都住一起,所以是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都没有保留,看到好的,就学习。我和罗品超住一起,我在中南和广州,看过他的《荆轲刺秦皇》《吕布与貂婵》,剑啊翎子啊,都非常好。罗品超很乐意教我,我学了他不少动作。
《大难陈三》的演出是在汇演中间,到正式演出的时候,我已经学了一些东西,到演出时,就从人物出发,添加了一些刚刚学到的动作。玉斗先生看后,老人家很满意。中南汇演的确是双丰收,剧目过关,大家评价不错,也学了不少东西。《大难陈三》的演出,玉斗先生的教授当然是很重要的,中南汇演的吸收学习也非常重要。我很幸运有这个学习机会,得益非常大,这是很多人没有的。
【改大小生,和洪妙师傅学唱声】中南汇演总结,陈荒煤部长说,老演员很多都在,东西很多,都是各剧种最有特点的东西,各剧种回去要继续挖掘传统。潮剧要加多一条,童伶制非改不可。
所以1953年,潮剧开始大规模发掘老艺人。《失印》《闹钗》《刺梁》都是在这个时候发掘出来的,当时这些戏都基本失传了。同时也提出改革大小生。大小生面临着唱声的问题,剧团宣布洪妙师父辅导我的唱声。
洪师父每天早上早早就来我床头叫我,一老一少,拿个弦来练声。老人没有太多理论,但现在看来,很多方法其实是很科学的。老人说,唱声有假必有真,先假后真,真假结合。变声期非常容易没声,有了洪师父的辅导,声虽然音高降低了,但还不至于完全失声,所以当时我很多戏都还能演出。个别字音高不够的,洪师父教我用降八度。我的大小生路子还算顺,老戏能坚持演,还能学新戏。而且我很幸运,没有给观众喝过倒彩。
【上京演出的学习经历】1959年建国10周年,剧院集中人力排练《辞郎洲》上京献礼演出。林澜在会上宣布,除了完成演出任务,还要借这个机会,广泛向外学习。我当时在《辞郎洲》演雷俊,也有随团。
这个戏在怀仁堂献礼演出,周总理等领导观看,还上台和演员握手。演出一炮打响,演出后一路到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赣州,然后才回到广州。演出任务完成后,所有演员都向外学习,到广州了要验收,看大家学的成果。
这次收获还真不少。潮剧以前外出机会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很光荣很珍惜。到南京,大家去看雨花台,我刚好联系到有一个《白蛇传》演许仙的演员,专门去学了一个踢靴的动作。到上海,看了梅兰芳和俞振飞的《游园惊梦》,我也是拼命联系了去拜访学习。人家是大剧种大演员,能学多少算多少,能见个面交流几句也好。俞振飞当时有去拜访过,请教过。表演和我们潮剧比较接近的,主要还是项衫。我还去昆曲学校,专门去请教有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表演程式。但当时还是很多名演员自己总结摸索提炼,没有统一完整的一套。当时进门不难,小孩子胆子也大,一进门个个都可以叫老师。在上海的时候,唱声还去请教了林俊卿,声乐老师,后来他还来过汕头。他的教学和洪师傅后来教的也有点接近。
【潮剧训练班的学习经历】1956年,潮剧举办了第一期训练班,集中潮剧、正字、白字、西秦4个剧种现有的好老师。我参加了第一期,小生老师有正字的陈宝寿老师。这次学习的收获也是很大,结束的时候还郑重其事搞评比,我还被评为优秀学员。第一期潮剧参加的小生有我,清城,赵仪,壁高和明才。除了老师在班上教,私下的学习更是重要。宝寿老师很疼爱我,平时教基本动作,动作并不复杂,但是十分讲究,怎么才规范,怎么才典雅。训练班还整理了潮剧小生的成套动作。我后来去新加坡讲学的基本动作,就有从这里来的。潮剧小生基本动作一般都认为是12个,我从实践中总结,整理出了24个。去新加坡讲学的时候,就是按24个动作讲的。
【参加青年汇演的学习经历】1960年,省要戏曲青年汇演,潮剧自己先汇演。我是演《赵宠写状》。这个戏。这个戏原来是玉梨的,要演出,就由马飞先生、我和姚宜贞三人,去玉梨学习,然后再作为剧院的剧目参加汇演。
这个戏是马飞先生作曲包导演,他在唱念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后来再增加了郑一标来导演,主要从理论上、人物深度、塑造上进行启发。还叫了谢大目师傅在现场指导。
大目师父逢排练每场都到。老人家看的时候不发言,排练后才会说意见。赵宠是正生,但内容是鞭策赵宠的,我总结起来是1分丑,2分花生,7成正生。丑的成分,在扇工上,大目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老人家非常谦虚,总是说,弟啊,你看这个动作能不能改成这样。
这个戏去省演出也是打响,这是大小生的成果了。当时潮剧4个戏都满堂红。分别是《赵宠写状》《摇钱树》《活捉孙富》《闹开封》。青年剧团就是这4个戏起家的。60年就拍电影《告亲夫》。说起来也幸运,当时是安排一团拍摄的,都要进入排练了,后来有外出演出任务,去柬埔寨,所以才给青年团拍。青年团刚成立,大家都觉得是小弟弟,但《告亲夫》出来后大获好评。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我比较好学,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尽量去学习吸收。名丑徐坤全师父有个师兄,高强师父,瘦高瘦高,会《刺粱》,南派武功很好,金鸡独立站得很低很久,我们青年都没办法做到,真正是好功夫。我因为好学,也跟着学了一点东西。老人生病,很可惜,没教多久。还有一个乌面,叫做有来。乌面好翎子,演《男搜宫》,翎子功夫非常好,能齐上齐下,能一支前一支后。我也是学了一些。我演《赵宠写状》的帽翅功,和翎子的道理也是有共通的。真正要总结,我的小生应该是属于综合学习起来的。以前童伶最多7年,能学多少东西?所以要博采众长。
【潮剧与京剧的比较】潮剧和京剧相比,京剧武的比我们好很多,文的其实各有特长。传统戏《大难陈三》《扫窗会》的小生,都很有潮剧的特点。《扫窗会》看似容易,但你得稳得下,慢得下,着重内心,人物,是很难演的。潮剧和京剧最大还是文和武的差别。武的应该向京剧学习,文的,潮剧还是有不少东西的,年轻演员应该向老演员学习,向传统学习,提炼。潮剧小生独有的东西是有的,也有自己剧种的特点,但是现在都同化去了。
【潮剧传承需要好老师和时间】现在的青年演员,先要表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没有我们这辈人的条件。我学的老师都是各剧种最好的演员,比如宝寿先生,动作和潮剧其实是不分彼此的。
《赵宠写状》我教过,现在学的人演的人还是不少,但是还是学不到位。帽翅最难的是单独转,要耐心练,不是看看说说就可以的。现在演赵宠好像已经没有人单转了,双转的就还有。但是双转快慢也有层次,基本功不够就做不到。两个后颈筋里面是有讲究的,这些不讲解和训练是无人知道的,看不出来的。
还有手势,同样一个动作,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都对,但其实还是有差别,特点特色都在这些差别。潮剧弓箭步,是南派武功,独脚站,腿要半弯,现在都是直腿。这些就是细微的区别,也是特点。现在就是缺乏老师来规范和指点。而且一些新老师对潮剧传统的了解也已经不多了,都是向外学,教出来肯定潮剧的特点特色就弱化去。吸收发展是肯定要的,但我觉得老师们演员们还是应该好好向传统取经。要行动,不要老是停留在说。潮剧自己的东西,不能丢。当然现在年轻人还是要表扬,现在的刀枪、武功都比以前好,文的就逊色了。
还有,时间也是一个大问题。《大难陈三》我当时是一个多月都在练习排练,去到中南再吸收学习。前几年传承,剧团有任务,经常下乡,有休息才能排练,排练时间非常短,所以要细排很难。时间看起来2个月,其实加起来只有44节,还是三个团四替角色,一替角色的时间有多少?动作看起来都是那样,但没有时间,很多就无法去考究。演员已经很聪明,也有文化,能够这么快,还能顺利出台就很不错了。(刊登于2014年4月10《汕头电视周报》)
《续荔镜记》饰陈三
电影《告亲夫》饰盖良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