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腾骐先生是我市著名导演,从1958年起担任汕头话剧团导演,至1994年退休,经历了36年的导演历程,执导话剧31部,歌剧2部,潮剧13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话剧导演,但其实,李导与潮剧早有缘份,且独辟蹊径,专事执导潮剧现代戏,是一个多面手的导演。

李导1951年在汕头市文工队时被选派到华南戏剧干部训练班培训,是潮汕地区较早接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导演,在几十年的导演生涯中,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实验斯氏体系。60年代为方言话剧民族化而开始研究戏曲传统艺术,曾在话剧《降龙伏虎》一剧中尝试运用戏曲传统的表演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63年全国提倡演现代戏,玉梨潮剧团上演的《古堡恩仇记》是他执导的第一台潮剧现代戏。一开始,面对着未接触过现代戏的演员,李导首先进行剧本分析、人物思想分析,然后场次分析,再向演员强调表现现代生活的戏,表演一定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演什么人像什么人,不要受原来行当的限制,一举一动以生活为依据,再吸收运用行当的身段动作。由于思路对头,排练顺利,演员们感到很新鲜,主要演员郑壁高和陈丽玉更是兴奋,说有理论指导的排演就是不一样,比演古装戏更“有板有眼”。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的陈谦同志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很不错!整台戏很顺眼。”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1964年,汕头市委宣传部组织剧作家连裕斌、林树棠和李导成立创作组,深入建筑工地生活、采访,创作了多幕现代潮剧《铁马凯歌》,由正顺潮剧团排练,李导任导演,这是一个反映工业题材的戏,剧中主要是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矛盾的冲突,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当时大家认为是一个比较难导难排的戏。

如何排好此剧?李导反复思考后,抓住剧本写实的风格,力求舞台表现与剧本风格相和谐,坚持表导处理贴近现实,朴实自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染人。此剧参加汕头专区戏剧会演,得到一致好评。专家们赞扬这是一台好戏,“导演大胆创新,找到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既有气魄,又很优美,十分难得。”该剧后来被省文化厅调到广州演出,这是李导执导的下功夫最多、取得最重要成绩、影响也最大的潮剧现代戏。

此后,李导又接连成功地执导了《六盘山》《杜鹃山》《赤叶河》《焦裕禄》《南方风雷》《青枫山》《祈连山》《烽火苗山》《不准出生的人》等现代潮剧。

1966年,汕头市潮剧团移植排演京剧“样板戏”《红灯记》,由李导和许贵妆同志执导。李和许在执导中,一方面认真学习京剧的程式处理,一方面充分运用潮剧的传统程式,在塑造人物上特别下功夫,又非常重视潮乐的运用和发挥。演出后观众一致认为该剧是潮剧移植“样板戏”的较为成功之作,潮剧味比较浓。潮剧《红灯记》家喻户晓,李铁梅和李玉和的潮曲唱段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1991年,李导又应广东潮剧院之邀执导现代潮剧《三午茶店》。该剧是庆祝汕头特区成立10周年的献礼剧目。剧院领导极为重视,组织了名演员郑健英、陈文炎、郑仕鹏参加导演小组,协助李导投入《香》剧的排练工作。由于善于尊重和倾听各个艺术部门人员的意见,大家齐心协作,李导在执导时,运用一些话剧的表现手法,时代气息浓烈,又能充分发挥剧种的行当特色,剧中主要人物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符合传统程式的要求,使这个戏在程式的处理上严而不僵,恰到好处,该剧于1992年参加首届广东省戏剧节,受到广泛好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和有关领导上台与全体演职员合影时,紧紧握住编导人员的手说:“这台戏生活气息很浓,我从头到尾激动着,谢谢你们!”《三香茶店》就这样,带着潮汕茶乡特有的悠悠馨香,让观众如品香茗,齿颊留香。

从《古堡恩仇记》《铁马凯歌》到《三香茶店》,李导与潮剧现代戏结缘的时间跨度很长。我曾参加李导执导的《古堡恩仇记》《焦裕禄》《不准出生的人》等剧的排练,耳闻目睹李导执导的情景,我觉得李导执导潮剧现代戏,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他导每一个戏,都非常认真地研读剧本,然后与剧作者仔细商讨,一直改到大家都统一意见为止;二是他很善于和作曲者合作,导演设计写好后,第一个找的就是作者,他让作曲者了解自己对人物性格特征和每场气氛的把握,取得共识;第三,从理论上讲,李导始终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原则,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出发点,在他执导的诸多潮剧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他并不注重“面”的平铺,而是注重“点”的选择,然后攻其一“点”,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因而逐渐形成了写实抒情的戏剧美学观念和风格。这是李导对潮剧导演艺术最主要的贡献,而他执导的潮剧现代戏,也在潮剧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