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姚璇秋,大家是很熟悉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她的名字是和潮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姚璇秋是潮剧著名的旦角演员,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潮剧新一代演员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当代戏曲史上涌现的一批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姚璇秋惊人的技艺、出众的才华、顽强的进取精神,对潮剧事业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从艺的半个世纪以来,尽管艺途不平坦,但她孜孜敬业,一片丹心,在领导和名师扶植培育下,以自己优异的艺术天赋、勤奋的学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塑造了古今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独具艺术魅力的舞台人物形象,在中国剧坛和银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饮誉海内外,博得专家、学者、艺术大师以及广大观众的异口同声的赞美,成为当代潮剧史上的代表人物,对潮剧艺术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做出应有的重大贡献,为潮剧争光,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值此姚璇秋从艺五十年庆祝活动之际,谨以衷心的祝贺,并想借这个机会,对姚璇秋半个世纪来的艺术成就进行探讨,总结点历史经验,这对我们今天的强调振兴潮剧,培育造就艺术人才,应是有所借鉴和裨益的。
本人有幸,新中国建立后就投身戏剧改革工作至今,并在当时戏改的重点剧团——正顺潮剧团担负领导工作,也是姚璇秋等一批(包括肖南英、李端静等)具有艺术潜质的青年人才的发现者,并选拔到剧团学艺的。因此,对她们的从艺历程和艺术成就,历历在目,我认为姚璇秋几十年来的成才之道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天赋与勤奋,是成才和艺术成就的根本。
姚璇秋自幼热爱潮剧艺术,有优异的艺术天赋,天生丽质,又有一副好嗓子,17岁那年被选拔进正顺潮剧团学艺,在师傅的严格培养下,勤奋好学,每天三场,几身汗水,起早摸黑,她从不叫苦叫累,仅用五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潮剧唱做并重的经典剧目《扫窗会》的主角王金真和新编的传统剧目《玉堂春》全剧的苏三角色。作为一个初学艺的新学员,学习速度之快,表演的规范化程度是前所罕见的。戏改会的干部来剧团验收,十分满意,并立即安排到汕头三家戏院演出(大观园、大光明、大同剧场),共演出25场,除在大同剧场演出,二个晚上遇到倾盆大雨,其余23场,场场座无虚席,足见姚璇秋等新秀,首次在大城市舞台亮相,就显示了她们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着1953年,姚璇秋带了《扫窗会》赴广州,初登省城舞台,作为粤东区戏曲改革工作汇报演出的剧目演出,一炮打响,轰动羊城,获得中大中文系戏曲专家王起教授对姚璇秋扮演的王金真的高度评价。这又是她学艺仅九个月,创造的一次奇迹。
1956年姚璇秋调到新建的省潮剧团,排戏和演出的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了,但任何重担都压不倒好学上进的姚璇秋,只有使她更加勤奋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到了60年代中期这十年期间,她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舞台形象,从《扫窗会》的王金真、《玉堂春》的苏三,《张羽煮海》的琼莲公主、《荔镜记》的黄五娘、《苏六娘》的苏六娘、《辞郎洲》的陈璧娘、《井边会》的李三娘、《伯喈认像》的赵五娘等和一批现代戏《江姐》江雪琴、《万山红》的王凤来、《松柏长青》的李梨英等等。每个戏的演出都好评如潮,技艺也日臻完善,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有的评论是这样写的:“看了姚璇秋的戏,最使人佩服的是她所演的形象内外统一,恰如其分,没有丝毫的造作,不因声色害真实,也不因真实损声色,一个演员能有这样的成就,首先应归功她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艺术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姚璇秋的个人天赋与勤奋的敬业精神所结出的硕果的。有人称1956年—1966年是“潮剧的金色十年,或黄金时代”,实际情况是姚璇秋艺术成就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短短十年间,从一个学员一跃而成为剧种的代表人物。
尽管“十年浩劫”,姚璇秋首当其冲,受尽折磨,但磨灭不了她对潮剧事业的坚定信念。她坚信,总有一天雨过天晴,照常以潮剧艺术去为人民服务的。足见姚璇秋的艺术征途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始终对潮剧事业的无限忠诚,“忍睹霜严百花谢,管见日丽蕙兰妍”,更是执着的追求。姚璇秋的艺术成就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树为榜样,为年轻一代借鉴学习,使爱业敬业精神在潮剧界蔚成风气,确保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不然的话,像近些年来,潮剧也曾出现不少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他们一经培训,在舞台上也初露艺术才华,包括80年代报刊上大力宣传的“潮剧五朵金花”,但曾几何时,这些人才不见了、流失了,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二、名师与戏路,是成才和艺术成就的重要的客观众因素。
姚璇秋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师承,名师的教导是很突出也是得天独厚的。姚璇秋是在潮剧“三改”(改人、改制、改戏)取得初步成果,废除了童伶制,急需青年演员演戏的情势下,投身剧团学艺的,当时潮汕尚未设立艺教育机构,依旧靠剧团师带徒和口传身授的方式传艺的。姚璇秋进正顺潮剧团(戏曲改革的重点剧团)就得到杨其国、陆金龙、黄蜜三位名教戏先生的开蒙训练,经过五个月的勤学苦练,她的开蒙守本戏出台了,立即被选为赴省参加汇报演出的剧目。这样,戏改会又派来了名教戏卢吟词先生和新文艺工作者导演郑一标,专为《扫窗会》进行加工提高工作,再经过近三个月的细致精排,赴省演出成功了,打响了潮剧在省城舞台演出的第一炮,姚璇秋也被称为潮剧的杰出新秀。这样,进剧团学艺不足九个月的时间,便幸运地得到了五位名师的精心培训,打下了舞台演戏基础。姚璇秋对学艺之始,就获得这样优越的师承条件,深受鼓舞,也以此为契机,更加自觉勤奋学习。
不久,姚璇秋调到广东潮剧团,随着这个剧团担负的对外艺术交流,对内示范演出的任务,演戏和学习工作更是繁重了,但她认为这是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是更有机会向各地兄弟剧种请教的机遇。此时,姚璇秋这位风华正茂、初负盛名的潮剧新秀,一面勇挑重担,一面勤奋学习,努力探索,处处寻师求艺,学而不倦。翻开《姚璇秋》专著的“博取百花酿甜蜜”章节中,便载有“燕山脚下、黄浦滩头,有她求师学艺的足迹”,我想还须加上西子湖畔、天府之国、广东、福建周边兄弟剧种,都是姚璇秋亲临求师学艺之处。章节中还列出她请教名师名单;梅兰芳大师曾三次亲面对姚璇秋进行艺术指导,西子湖畔盖叫天大师为她讲课“说戏理”;田汉戏剧大师多次为姚璇秋演出剧目评戏;向昆曲或师王传淞和昆曲名师马传青学青衣基本功和整套趟马程式;向上海京剧院魏莲芳名师学翎子功,水袖功和绸舞;向广州京剧团名师李筠秋学习双剑和基本功;拜上海昆曲名师张传芳为师,学习《思凡》、《游园惊梦》两个名剧;向天府之国川剧学习《白蛇传》中青蛇的表演艺术等,以及50年代初进梨园时就认真向周边的兄弟剧种正字戏、西秦戏、广东汉剧、福建梨园戏等等,学习了它们的剧目和表演艺术(略)。
我们看到姚璇秋这位当代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她无论是初入艺门或是享有盛名之后,都始终坚持勤奋进取,好学不倦,而且把向剧种学来的东西,认真钻研,化为已有,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真是一个艺术上永不满足的人,她就是这样“博取百花酿甜蜜”的。由此可见,姚璇秋的艺术成就,成功之路,得益于名师指教和自己勤奋好学是很明显的。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对姚璇秋的艺术成就有这样评论:“璇秋是潮剧的后起之秀,她在演技艺术上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虽半也由于她的天赋与素养,但成长如是之快,却不能不感谢名师和老艺人对她的培养和教导。”诚然,姚璇秋的成长之速,表演艺术的规范化,很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推动潮剧人才子迅速成长,其实这件事,我们的梅兰芳戏曲大师,早就提出来了,1955年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了姚璇秋的《荔镜记》,高兴地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说:“太好了。我见过全国二百多个剧种,没见过哪个剧种有这么富于艺术表现力!”当他了解到姚璇秋学戏不过三年时,十分惊讶地说:“你们两、三年就能培养出这么高水平的演员,这在京剧是非十年八年不可啊!你们这个经验要好好总结,好向全国推广。”
三、领导与机遇,是成才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和保证。
姚璇秋自走进戏剧之门,就得天独厚地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植,也获得诸多优越的机遇,如上面所述,她学艺之初得到多位名师的精心培育,学艺五个月就登台演出,不满九个月就有机遇参加全省的戏曲汇演,一举成名。尤其是1955年,姚璇秋所在的正顺潮剧团,被选拔为建国后潮剧赴省城演出的第一个剧团,带着以姚璇秋为主演的《扫窗会》、《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等潮剧优秀传统剧目开演之后,连演满座,原计划演出两个月,只好一再延长演期,结果竟连演四个月,最后十天还移到每场可容三千观众的中山观念堂演出,以满足观众的要求。由此可见首次广州演出的盛况,取得的佳绩,这也是潮剧打响对外交流的第一炮,姚璇秋的名字开始与潮剧联系起来。
1957年是潮剧走出潮汕、走出广东、向全国交流演出的开始。本年四月,姚璇秋随着潮剧团来到首都演出,毛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总理、李济深副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姚璇秋和翁銮金主演的《扫窗会》,并登上舞台和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这是潮剧首次上京获得的殊荣!在北京共演出27场,演出剧目《苏六娘》、《荔镜记》和折子戏“辩(辩本)扫(扫窗)闹(闹钗)”,轰动京城,场场爆满,受到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极高评价。尤其是我们的梅兰芳和田汉两位戏剧大师,对潮剧的成功演出,十分高兴,通过临别题词、赠诗,表达了两位大师对这次演出的盛况和意义,给予满腔热情地肯定。梅兰芳先生在广州观看了姚璇秋演出的《荔镜记》,这次又连续观看了两遍《扫窗会》,还看了《苏六娘》,他对潮剧保存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特别是短短几年中,培养了姚璇秋这样的一批青年演员,十分高兴,临别时亲笔题词“雅歌妙舞动京华”,这对潮剧界是莫大的鼓舞。中国戏剧家协家主席田汉大师,56年曾到达广州、汕头观看过姚璇秋的演出,这次的演出剧目全席观看了,他对这次演出盛况,欢欣万分,临别赠诗(诗登在《人民日报》)赠诗如下: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
清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赠诗激情地对潮剧来京首演盛况和潮剧史迹的讴歌,对姚璇秋等青年演员的表彰隆情厚谊,洋溢字里行间,尤其是“清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诗句,对潮剧史迹的颂述。前句是谈潮剧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而在三百年前就随潮人的足迹,乘着樟林古港的红头船,流传到东南亚诸国了;后一句是指历史上潮剧一处祖国南疆东海之滨,从未跨越过长江、黄河,到今天才由姚璇秋这一代的潮剧艺术工作者,到了北京怀仁堂演出,“潮音今已动宫墙”完成了一桩历史崇高使命,为潮剧史添写了光辉的一页。足见这次莅京演出,是具有何等的深远意义的。
国庆十周年(1959年),潮剧被中央文化部列为全国16个上京献礼演出的表演团体之一,姚璇秋带着新编历史剧《辞郎洲》和现代戏《松柏长青》及一批锦出戏,再次来京献礼演出,同样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刘少奇主席、董必武、宋庆龄副主席、周总理、贺龙副总理等到中央首长观看了《辞郎洲》,并上台接见演员,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两次晋京同时也到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州等大城市演出,并和各地兄弟剧种进行艺术交流,先后观摩了京剧、昆曲、评剧、豫剧、湘剧、越剧、川剧等27个剧种的182个长短剧目,并把其中一些剧目移植为潮剧的剧目,姚璇秋排演的《思凡》,就是向昆曲移植过来的。这样的大交流,也是难能可贵的机遇。
60年代潮剧开始出国对外演出,60年3月首次到香港演出,10月受国家委派到柬埔寨王国访问演出,并把姚璇秋的精品剧目《荔镜记》、《苏六娘》等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发行,满足海内外观众的需求。这阶段也是姚璇秋认真向反映现实生活的领域进军,深入生活,钻研塑造现代人物舞台形象,排演了《江姐》和《万山红》等比较有水平的现代戏,使自己能古能今地塑造舞台形象。
可以看到姚璇秋就是在各级领导(中央、省、地)的关怀扶植,并赋予各种优越的机遇成长起来的。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广东潮剧团那位深谙文艺、德才兼备、知人善任的好团长——林澜(也是潮剧院的缔造者之一),在姚璇秋的成才道路,给予细致亲切的多方扶掖,使她顺利茁壮成长,成为潮剧新秀的杰出代表,应记上好团长的一份功绩。
正当姚璇秋的艺术成就,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勇攀高峰之际,“十年浩劫”降临了,万恶的“四人帮”不仅剥夺了她的演戏权利,而且把她当成“牛鬼蛇神”、扣上“封、资、修黑尖子”的罪名,关押起来实行“专政”,百般折磨,并下放干校。但这一切,都没有能够使共产党员的姚璇秋屈服,也始终不会改变她对潮剧事业的热爱,而是促使她更知道舞台戏剧和高尚艺术道德的重要性,对事业更执着的追求。
雨过天晴,“洗劫”过后,姚璇秋更加勤奋地恢复她的名剧和排演新戏,剧坛上再现她的舞台风姿、生动的人物形象,风采韵味艺术魅力不减当年,更得到广大海内外观众的热爱。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姚璇秋一面精益求精的雕琢提高她的演出剧目和新戏,以大力扶植年青一代,一面担负繁重的对外演出任务,从1979年至至今天,她多次出访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台等地,近年来又到过欧洲巴黎(两次访问演出)、澳大利亚二个城市演出,先后几十次出访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极高的评价。国内的重要演出任务也很繁重,姚璇秋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倾尽全力在红氍毹上亲自演出,并认真传帮带年青一代共同完成任务。
姚璇秋已年逾花甲(64岁),几十年来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并吸收各兄弟剧种的旦角艺术,给潮剧艺术宝库增添了珍贵的财富。在国内国外许多重大的演出任务上,全力以赴地同潮剧的师辈和同龄人共同努力,一次次地完成光荣的使命,为潮剧争光,为祖国争光。因此,我们今天祝贺姚璇秋从艺50年,表彰她半个世纪以来,对潮剧事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艺术,对振奋民族精神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为矢志献身潮剧,为潮剧事业奋斗不息与姚璇秋同一代的潮剧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也希望通过这一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进一步总结好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推动今天的工作,振兴潮剧,再创新辉煌!(录入:映红 校对:文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