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泽华(1938—) 潮剧著名青衣,反串小生、老旦,原汕头戏曲学校副校长,表演大方洗练,唱腔细腻婉转,唱腔尤其“活五调”的演唱,为行内外公认,主要唱段脍炙人口。代表作有电影《刘明珠》以及《春香传》《 孟丽君》《芦林会》《磨房会》《井边会》《思凡》《赵氏孤儿》等。近年应邀为青年演员传承《芦林会》《刘明珠》《香罗帕》等。

【我演青衣的经历】我1953年考入怡梨剧团。开始由郑炳炎师兄带领练文功身段,他是卢吟词先生的学生,动作台步非常漂亮。一开始没有定行当。除了练功,还学戏学唱。教戏教唱的是黄秋葵老师和黄玉斗老师,黄秋葵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教我也最多,黄玉斗老师教过我《思凡》和《七姐下凡》等,他拿手是轻六曲。

我一开始是学花旦,首出戏叫做《樊娇夺后》,角色是花旦与闺门之间。我到剧团没多久就开始变声,几个月过后,声音慢慢恢复了,戏也开始来了。戏多数是闺门旦,《春香传》是1956年,《孟丽君》是1957年,长戏还有《潇湘秋雨》《二度梅》《红楼二尤》《穆桂英》《张古董借妻》和《金来清》等。

入行早期以闺门为主,到剧院后就主要演青衣,还客串一些老旦和小生,也演了一些现代戏。我比较有代表性的青衣戏是《芦林会》《磨房会》《井边会》和《赵氏孤儿》。1958年成立广东潮剧院,我开头是在三团,主要的戏还是在三团,隔年来一团的时候,就只带来了《芦林会》。《刘明珠》是青年剧团的戏,拍电影的时候还是青年剧团,等到拍完就改为二团了。在二团的戏主要是《井边会》《芦林会》《磨房会》,还有《思凡》。

《宝莲灯》反串小生是因为演《孟丽君》有反串,以女小生出现,大家觉得我演小生也不错,总体上青衣还是我的主行当,也比较有代表性。小生我也是在学趣味的。我还曾经学过《扫窗会》的高文举呢,和吴丽君合作的,排练后合过两次乐,但是没有演出,我现在也忘记去了。卢吟词先生是公开反对我演小生的,他老人家觉得要培养一个好的青衣很难,说我是比较适合演青衣。

我1960年在上海学习,1961年在北京学习,开始去是去学小生,后来又通知我改学青衣。学青衣有两位老师和我上课,一是李世济,程派青衣,一是任志秋,是梅派男旦,教学都非常细致,和我们传授了《贵妃醉酒》《思凡》等。回来后,潮剧的老师有帮我们再规范,《思凡》当时由魏启光老师移植,作曲是黄玉斗先生,导演是吴峰,萧南英帮助设计一些动作。

我的青衣是从《芦林会》开始。来一团的时候,《芦林会》已经是定型的了。我转青衣行当,表演上还是通过排练,在戏中慢慢转型定型。当时舞台实践也已经有年头了,能自己创造,也有到处学习,加上导演有启发,启发到演员真正懂了,动作就自然产生出来。我的青衣其实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来上这一课,只有卢吟词老师和我强调青衣的稳重大方庄重,然后自己实践中有不足,老师导演就会来和你提,更多是这样来的。

【潮剧青衣的讲究】转演青衣后,师父们和我讲授,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表演特点,青衣、闺门和花旦都有区别。卢吟词先生和我们讲,花旦就是要巧、俏、伶俐,嘴尖舌仔利。闺门旦相对比花旦稳一些,但要有婀娜体态的特点,比如说动作啊亮相啊掉身啊,给人的感觉有点象“安仔”瓶,不能直挺挺,要有一个姿势给人感觉非常美,体现出少女的特点。青衣讲究大方稳重,动作不宜花俏,转身和闺门有区别,每个动作都要给人感觉稳重、大方、端庄,要有这样的特点。

关于青衣的“含胸”,我听梅兰芳先生讲过,四大名旦都是男士,北方人又高大,他们来演少女少妇,就不能动作太开阔,一开阔看起来身段身材就很庞大,缺乏女人的曲线美,所以他们就讲究比较收。潮剧后来也吸收了这方面的东西。梅兰芳先生还说他多数站侧身,很少正面,因为正面身段太大,站侧身,水袖一遮,就不会显得没身段。

潮剧的青衣多数还是站正面,动作比较大方,出来的时候就是要稳,端庄。我说这些就是潮剧自己的讲究,正面啊,稳啊,动作四平八稳。青衣和闺门旦的差别,闺门旦侧身的比较多,讲究什么杨柳腰啊,青衣就比较少这些。台步大体是大同小异,基本方法上是一样。从年龄层次,花旦都是13、14岁,非常乖巧的,就要非常灵活,台步要非常轻巧。闺门一般是小姐,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也有,讲究不要太轻佻,台步也要轻巧,动作要飘逸,但也不能过份,过份了就有失身份。青衣就要稳重,沉着。

【潮剧的旦行有自己的特点】以前潮剧的水袖相对简单,我们用手势表达比较多,我们叫做“坛圆数钱”,一共12个基本动作,是动作母。每一个新演员来,这些最基本的都要学,然后再在戏里面去运用。潮剧青衣是用姜牙指,京剧,还有其他很多剧种,都是用兰花指。卢吟词先生就非常严格,他不让演员用兰花指,说这是别人的东西,强调我们要用自己的东西。现在姜牙指很少用了。兰花指和姜牙指的差别在于手指。姜牙指是这样,食指指出去,拇指对着中指的中节,尾指和无名指弯曲后夹在一起,但也不能曲到太严实,稍微弯曲就可以。兰花指是除了拇指和中指合在一起,其他几个指都伸直向外。两者区别就在于尾指和无名指。

还有拱手,到底是要向外还是向内?潮剧的拱手是向内的,小生也好旦也好,各个行当都是一样,都是向内,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自己的。手心向外,是外剧种的,京剧等其他剧种都是向外。50、60年代的时候,看了特别多,几乎都没有和我们一样手心向内的。但现在手心向内几乎看不到,说好听是百花齐放,说不好听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了跑去学别人的,这样说不知道会不会太过份。

去年中秋前后,我遇到省著名的舞蹈家陈翘,会面时三句不离本行,她曾经在老正顺,也都学过这些动作。她说,我记得我们当时的那些动作都很漂亮哩,比如双指手,指过去多漂亮啊,身段就怎么配合,眼睛就怎么跟随手指送去,现在怎么看不到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是说不能向外学习,我们需要补充,需要向外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特点,一定不能没有。

有一年剧院搞传统表演程式的比赛,当时洪楚云有到我这里学。我教了她潮剧的激面组合。潮剧的激面也很有特点,每一个激面都不相同,有穿彩罗衣的,有穿水袖的,有甩发的,还有绞柱的,很多种。倒门倒户啊,杀人放火啊,严重到不知道怎么说的,就要用到这个动作。水袖的也有很多种,还有锣鼓的配合。激大面就是激面后再绞柱起来,这些都非常有特点,当时洪楚云就有来学,大家看后都说很不错。现在的激面几乎没有了,都是用水袖代替。

【动作的设计是内心的体现】动作一定要服从内心体现,说什么口白唱什么曲,动作随着内心表现出来。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你对人物怎么理解,台词在说什么,在表现什么,你的动作就去创造,创造后给导演审查这样好不好,符合剧情吗,符合人物吗,好就定下来,不好就重新想。我排《芦林会》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一点。为了一句唱词一个动作,真正是千锤百炼,一标老师就是一点都不放过你,你一定要表达得十分准确,如果不符合要求,就重新来,再想再想。想另外的动作,他看了不满意,还再想。反复再反复,直到动作合适,才定下来。还有没有再好的,有还要再来。比如《芦林会》庞三娘指着姜诗,就不能当头对面这样就指过去,更不能指到他的脸上去,最多只能指到姜诗的胸口。为什么呢,导演就和你分析,庞三娘这个人物不是泼妇,是一个非常善良,又孝敬婆婆,又敬爱丈夫,疼爱儿子,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所以在每一句话的时候,要出来是轻是重,都要非常讲究。

【现在舞台的行当需要规范】我觉得现在的行当有点乱。我去年有看京剧的中青年演艺大赛,他们每一个行当都清清楚楚,一共9个行当,哪一个行当穿什么服装,戴什么头盔,梳什么头,都清清楚楚,演员不用开声,观众就知道是哪个行当,演员开声,观众也能知道这是哪个行当,因为他们是非常规范的,一个行当一个行当,不会混的。

我们潮剧现在说严重点,很混乱。怎么混乱法呢?比如最近有一次演艺大赛,我有去当评委,参赛节目单里面居然有18个行当,很多名称表述都是混乱的。舞台上也没有规范。青衣戏,没有一个青衣是穿我们潮剧以前青衣所要穿的服装,包括头饰都是这样,闺门和青衣已经分不清。婢女的头饰我最反对就是《梅英表花》,去向人家学习动作、表演和人物就好,连人家的头饰也学,打扮得比小姐还不知道雅多少倍,当时也有其他评委在一起交流,这个要怎么解释,我是解释不了。潮剧花旦传统都是穿彩罗衣,提两条结带,轻手轻脚,和燕子在飞一样,动作也非常轻巧,这两条结带事实上也有非常多可以表演的,头饰也很简单,梳两个角鬃或者留两条小辫子,她的身份就是奴婢嘛,身份就出来了。我们现在的花旦,打扮得和小姐一样,有的比小姐还漂亮,这一点是不对的,我很反对这一条。梳整个珠头,贴鬓,按我们过去的传统,是属于贵妇人,有钱阿奶,富人的媳妇,或者夫人比较年轻的,才梳整个珠头和贴鬓,现在动不动都贴水鬓,以前小姐也很少有贴水鬓。

【舞台的规范需要权威的声音】青年演员要规范行当表演,我觉得完全可以努力。首先领导要懂行,要亲抓,领导一句话和群众一句话是不同的。第二,导演有责任把好关。第三,演员要努力,过去有一些青衣戏留下来,可以看,没有的,现在还有谁会青衣或其他行当,就要上门去学,多多少少老一辈还是有点东西可以教。青年演员我也很理解,都很努力和辛苦。

演艺比赛,对演员是一个促进,逼使演员要去努力,是一件好事,但是怎么不能我们自己的传统学了再说,这个观点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听到的是普遍的观点,都是说怎么潮剧变成这样了,除了语言和音乐,表演很多都变了,有时候单看表演,真的不知道是哪一个剧种。这一点我认为多方面都要努力。我们过去上京人家会肯定,就是我们确实有自己的东西,外面没见过,觉得很新鲜,很有特点。现在学来学去都是那样,特别是水袖怎么老要那么用,我真不懂。60年代我们去北京也学了很多水袖,但是导演领导就是强调,要以人物为主。马飞老师说,大段唱段你站在那里唱,唱出感情就好,不用舞得眼花缭乱,越舞越累,越累越唱不好。以前有这些比较权威的领导和导演来把关。郑文风院长也是这样说。我排《磨房会》时,刚好去学习回来,以为学了很多水袖,大好发挥。文风院长说,阿范,水袖不要用太多,准准几下就好。听后觉得是啊,就和马飞先生那样说的,要以人物为主。所以就得有这些艺术领导艺术权威来把这个关,现在可能就是缺乏这一点。

《芦林会》饰庞三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