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潮剧电影,潮汕人会想到《苏六娘》、《告亲夫》、《荔镜记》、《韩江花似锦》、《刘明珠》……短短数年间,就拍了多部经典潮剧影片,一时间,花团锦簇。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内地拍摄的潮剧电影,至今是我们解读经典的不二选择,由于它们曾经嵌入于人们的生活,这些熟悉的图像和旋律也成了潮汕人关于过往岁月的一种集体记忆。时至今日,它们曾经记录的潮剧传统精粹、艺人的风采、时代的痕迹,仍带着动人的色彩。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一直到跨入1980年代,才有了电影《张春郎削发》,1990年代,才有了《烟花女与状元郎》。而这时节,戏曲电影早已告别繁盛。
我们对于潮剧电影的记忆大抵如此。其实,提到在内地拍摄的电影,我们忽略了《火烧临江楼》,它是第一部中国潮剧电影,拍摄于1958年。很多人不知道它,因为电影烤贝已损失,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是香港的赵一山,他既非电影人,亦非潮剧人,但他在汕头率先拍摄了这样一部电影。
细心的读者能发现这里用了个特别的字眼,“内地拍摄的”。实际上,第一部潮剧电影是香港拍摄的,是东山影音剧社1955年拍摄的潮剧影片《王金龙》。潮剧电影一经推出,总一炮而红,东南亚的影业机构纷纷加入这个行列,通过发展电影潮剧的方式来争夺观众,香港以强大的市场动力和音像制作能力,承担了为数众多的潮剧电影的拍摄。包括在内地拍摄的这些潮剧艺术影片,大多数也是与香港合作的。
是的,潮剧电影的兴起和传播,与香港关系密切。是时,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开始腾飞,与此相匹配的文化消费也提上日程,技术条件也提供了可能,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竟拍摄了100多部潮剧电影,单女小生陈楚蕙一人,就拍摄了近百部。凭借电影的传播,很多潮剧演员迅速走红,如曾珊凤、方巧玉、丁楚翘、庄雪娟等。
然而,这些情况是内地潮人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的。到了80年代前后,与潮汕地理位置较近的香港有些音像制品回流到潮人的故里,那时,开始听到陈楚蕙、许云波的唱腔,因为物质条件的制约,早期传入潮汕大众手中的基本上是录音带。
香港潮剧电影的流入相比而言,不仅滞后,影响也远不如唱片广泛。这其中有时机的问题,在戏曲已经式微的时候,戏曲电影的消费意味显然失落了,它更主要是一种小众的欣赏和研究。
我们今天看它时,明显感受到这种艺术与我们所熟知的潮剧的差别。两地的潮剧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行进,隔了一二十年,它们相形之下,就显出差异;而作为潮剧电影,它整体的呈现,更接近于电影,而非潮剧。
潮剧电影流行东南亚长达数十年,它对潮剧的传播是非常可观的,它甚至一度引发了潮剧在当地的勃兴;而作为一种图音产品,它也具备相应的记录功能,记录了剧种,记录了艺人,也记录了时代,它给我们了解该时期的潮剧和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