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世纪50年代,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中华大地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人们兴高采烈地用自己所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歌颂祖国,美化生活。

在潮汕地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会到农会,最普遍的是建立业余潮剧团并经常组织演出。那时候,除老正顺、三正顺、源正、怡梨、玉梨和赛宝等六个主要职业潮剧团外,城乡的业余潮剧团多得数不清。仅汕头市区就有交通运输公司、罐头厂、港务、火锯厂等等工矿企业工会各自组织的演出团体。市区到处锣鼓锵锵,弦歌不歇。林树棠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爱上潮剧的。他既是火锯厂的积极分子,也是建筑工会业余潮剧团的团长。

建国前潮剧戏班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潮剧几乎谈不上什么文化品位。知识分子轻视有的甚至是鄙视潮剧,所以从事剧本创作的专业作家极少。

历史到了20世纪50年代,局面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一批受党和政府派遣的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各职业剧团搞戏曲改革。改戏、改人、改人、改制,此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剧本创作的革新,以新的戏剧理念创作新剧目和改造传统剧目,一时间新舞台出新戏在潮剧界蔚成风气。

几乎与此同时,一批热爱潮剧的城乡知识分子纷纷拿起笔来写戏,这个群体中有干部、有教师、有店员,有工厂里的工人和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时代的激流中既当弄潮儿,又用饱含政治激情的笔墨。描绘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并将其推上舞台。虽然这些作品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硬和干涩的艺术缺陷,但是,这此作品如实地记录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的历史风貌,为潮剧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当年那些自觉承担历史重任,用彩笔写风云的业余作家们,理应得到后人的尊敬。

林树棠先生就是此中的一位。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以所在的火锯工会业余团为依托,与三位伙伴从1952年开始连续写出《严惩杀人犯林春香》、《贩毒集团三公司》和《黄华庭先进小组》三个现代潮剧。紧接着又与专业作者合作现代潮剧《留不住的姑娘》和《党重给我光明》。以本市工人罗木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行进事迹为蓝本,集体创作出来的《党重给我光明》由源正潮剧团排演,戏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尤其是潮剧界的极大关注。也许是因为参与了职业剧团的创作活动,才启动了他从工人业余作者向潮剧专业作家转化的关键。

不少摆弄文字的人都认为,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戏曲剧本是最难把握的一种。剧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里讲完一个故事;要写好一个以上的人物;还要为表导演和音乐留下足够其发挥的余地。总之,就是要起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剧一能变成戏,还要让观众爱看。通常把写本子称为一度创造,如果在创造的过程中不能预见二度创造的功效,并为二度创造铺出一条由剧本平面文学转化为立体表演艺术的道路,这样的剧本就很难存活。

当年的工农业余剧作者是个不小的群体,但能“修成正果”进入专业剧作家行列的人却寥若晨星。当然此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并非没有有成为专业作家的人就不是行家,但知难而退却是不少人中止写戏的原因。

林树棠先生是知难而进,就写戏而言,他没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也未拜过师。他是凭自己对戏剧的认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闯进这个艺术圈,在圈子里边干边学起来的。凭他为人的谦和,学习的勤奋和真挚的协作精神赢得同行的尊重。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行家。“文革”结束之后,他陆续为供职的汕头市潮剧团写的一批古装戏,都受到观众的欢迎。临退休的时候他独自完成的清装戏《七尸八命九重冤》和与人合作的现代戏《三香茶店》所获得的奖励,更证明他在潮剧剧本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追寻佳境的可贵精神。因为他的敬业精神和组织才能一向为级领导看重,所以在当专业作者的时间还曾担任过汕头市潮剧团副团长、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副主任的行政职务。

林树棠先生以若干有代表性的剧本结集出版,蒙其信任,嘱写序言。因是芳邻,不便推诿。以略知之一二,铺张成文,挂一漏万在所不免,树棠先生谅不见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