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锡渠在担任领导时常利用空隙时间,撰剧本写诗歌,教育群众,反映生活,讴歌新人新事,普及生产知识。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情节细致,语言生动,备受群众欢迎,有些剧目,曾经连演数百场,观众多达几十万人次,当年被称为“专员戏”,影响很大,饮誉四方
余锡渠(1917-1968),别名“老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永新人,1917年1月23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少时入私塾受蒙学教育,大革命时代,参加乡农会领导的童子团,受革命熏陶,后辍学,在家种田,曾两次到汕头市当学徒工。1939年2月参加中国共潮产党,长期担任地下党基层组织的领导,在潮澄饶一带开展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地下武装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潮共澄海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中潮共汕头地委书记兼专署副专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
余锡渠在担任领导时常利用空隙时间,撰剧本写诗歌,教育群众,反映生活,讴歌新人新事,普及生产知识。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情节细致,语言生动,备受群众欢迎,有些剧目,曾经连演数百场,观众多达几十万人次,当年被称为“专员戏”,影响很大,饮誉四方。他的剧本任由剧团演出,从未接受一文稿费,连出版刊行他的剧作,寄给他的稿费,余锡渠也拿去办公益事业,潮汕群众对他始终怀着深厚感情。
余锡渠自1949年起至1965年底,长期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写了大量诗歌和8个现代潮剧剧本,不少作品为地区、省及全国报刊和出版社刊用。主要作品有农业科普诗歌《治水歌》,剧本《龙舌涵》、《滨海风潮》等。8个以潮汕为背景的现代戏是《龙舌涵》(原名《二升米》)、《韩江水》、《滨海风潮》、《翻身院》、《韩江岸上稻花香》、《新娘子》、《莲花姐妹》、《山门坳》,主题思想鲜明,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色彩,深受观众喜爱。
余锡渠着眼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写创作剧目都是以党的中心工作任务为主题,如围绕计划生育工作编写《莲花姐妹》;宣传农业技术革命中新旧思想斗争,如潮汕地区推行一项高产技术措施——种植水稻包秧头肥,就编写创作出现代潮剧《新娘子》;为反映农业技术革命,传播潮汕平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科教戏,编写了六场现代潮剧《韩江岸上稻花香》。他创作编写的七场现代潮剧《滨海风潮》,反映了1961年,潮汕海滨某生产队因遭受台风海潮的袭击,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遭到严重困扰,生产队长李小壮束手无策,在他的岳父和妻子挑唆下与任大队总支书记的哥哥李大厷闹分家,并辞去队长之职,独自外出自找生活。李大厷是一个立场坚定,关心群众的好干部,在困难面前,毫不畏缩,自报下放到生产队任队长,废寝忘餐领导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挑水洗咸,使种下的作物获得丰收。同时又依靠上级和集体力量筑下了几十里长的石砌海堤以绝潮患。李小壮夫妻和老裕经过事实的教育,终于醒悟过来,重新回到集体的怀抱。
这部《滨海风潮》是当时影响最大,也是艺术上比较完美的一部现代潮剧,该剧1963年11月与《龙舌涵》由澄海怡香潮剧团赴广州参加广东省支农剧目会演,得到省文艺界广泛好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汕头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文章,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将该剧本印发全国各剧种,先后有十多个剧种移植演出。《滨海风潮》创作演出本被载入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广东地方剧种志丛书之一的《潮剧志》大事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