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节无贴联,过年无乜然”,辞旧迎新之际,注重民俗的潮汕人会为居室、厅堂贴上红彤彤的春联。这些描绘美景、寄托希望的对联,会给新春增添喜气和信心。潮剧的戏里戏外都有妙对,令爱戏人意兴盎然。

正月初一我喜欢听《庆新年》,这是名角范泽华和黄清城演唱的贺年潮剧小品。范校化身春嫂,清城化身发叔,暗合逢春发达之意。春嫂请发叔为她的新厝装点门户,才情横溢的发叔写了带有“春”字的对联,还口占念了“天人一切善,花木四时春”等等联语。春嫂夸发叔“一肚‘春’”,但潮汕人“卵”也叫做“春”,男子肚有春即是怀孕了,实在是笑谈。剧中巧借春联入戏,春嫂和发叔“句句说好话”,充满祥和气氛。

王菲先生整理的《彩楼记》戏文雅致,有两处用联语推动剧情。一是刘月娥彩楼前出对考吕蒙正才学,二是相府内相国刘懋出对刁难蒙正。其中的翁婿应对,刘懋发问:“香馥馥一枝丹桂,谁敢高攀?”蒙正对“浪滔滔三级龙门,我当独跳!”刘懋再问:“鸣凤斗朝阳,凡鸟焉敢比翼?”蒙正对“高龙得云雨,污池怎可栖身!”以联对作为交锋方式,既合乎旧时文人喜好,又使戏文锦上添花。民间为这个情节安插了另外两个对子,我听到的是蒙正以“倚墙晒日花”对刘懋的“推窗见明月”,用“烧锅煲凊糜”对“银瓶温烧酒”,寒酸潦倒对比高贵雅致,颇有趣味。

潮州团的《程咬金招亲》“洞房对诗”,李英群先生也为大老粗程咬金和知书识礼的裴翠云写了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联,用“程咬金祖宗无德席上回回撒酒疯”去对裴翠云出的“瓦岗寨君王有道檐前点点飞花雨”;还借用潮汕俗语,以劳作工具“锄头粪箕筐”,去对潮州细乐演奏乐器“三弦琵琶筝”,每次演出观众都笑倒。这样诙谐的联语也许不登大雅,但如果由草台班子在乡间做踮脚戏,相信连不识字的老婶老伯也会叫好。

潮剧院二团的《香壶案》“花园夜宴”,联对则成为夫妻间不便明说的隐语。松江知府文奉廉涉案,夫人陈蕙心以公忘私暗中侦查,奉廉为求蕙心放手,设宴倾谈,但昔日恩爱夫妻,今朝各揣心事,奉廉便用题联作话题。他以“月缺又圆,当有兴观花饮酒”,提醒妻子珍惜夫妻情意,蕙心以“花开倏落,实无心赏月听琴”婉拒;奉廉进而规劝“爱人如爱己,事事须当忍让”,蕙心以“负国即负天,时时莫忘廉明”力谏;奉廉反问“行所当行,何须畏首畏尾?”蕙心告诫“止所当止,切记害己害人”。奉廉理屈而言“辞穷”;蕙心语含双关:“理不屈,焉能辞穷?”并再题一联诉说纠结:“盼月圆,望月圆,明月方圆,虽知竟是虚梦;说廉耻,道廉耻,寡廉鲜耻,看来并非谎言。”编剧沈湘渠先生在这场戏里巧用联句,加上郑健英、陈文炎两位的精彩演绎,可谓字字扣人心弦。

名编剧李志浦先生剧、诗、书、联皆精,他的代表作《张春郎削发》自然少不了妙对。双娇为探春郎心声,带同婢女小红乔装大师义师到青云寺会春郎。双娇与春郎题联,挥毫写成“二衲生辉,合称难兄难弟!一弓救命,应谢大侠大师!”联语用典考究,雅俗共赏,应对而就的“本是一家莫执礼,由来两地总关情”,更是联中极品。

潮剧音乐由于吸收了梆腔体戏曲音乐及弹词的元素,包含有对偶曲结构,曲文也具备陈列对偶句形式,再加上潮剧曲文讲究辞藻,便不乏有“联意”的对偶句了。但曲文要合乐而歌,受音乐限制,在对仗工整上不能强求。如果放宽尺度,则曲文里也藏有好联。

如郑文风先生的《刘明珠》“金殿鸣冤”,有“淡雅孤芳入画来,花魁未许倚云栽,冰肌玉骨沉渊底,绿萼银蕾待雪开”,后两句相映成趣,明说百花珠衣构图玄机,暗寓其为鸣冤奏本。而刘明珠初进凤阁日暮忧思,唱词“驹光留不住,瞬息暮云低;垂柳空摇摆,难把夕阳系”,意境清幽,也是佳句。张华云先生的《剪辫记》开场的“三叔嫂相共两只目,两兄弟同凑六只脚”,形象而机趣。

戏外同样有妙联巧对。潮汕早期的神庙前建有戏台,戏台两侧有“戏台联”。有一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全国各地均可见,此联是粉墨人生的写照,也是艺人造求的境界,据说戏剧大师梅兰芳生前很喜欢这个联语。据《潮剧志》载,南澳关帝庙戏台联为“千里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说出了戏曲表演以简代繁,虚实结合的写意。

此外,潮汕城乡还有很多戏台联通俗谐趣,不工亦可胜工,如“爱看早点来大文章全靠起首,要离慢些去好结局还在后头”,“你也挤他也挤此处已无落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有戏理也有人生哲理。而一副“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更是笑对台上台下,看透戏里戏外,此联和一个民间传说似有渊源。传说才子林大钦路遇铁匠,铁匠出“铁砧是铁,铁锤是铁,炉火烧红铁打铁”求下联,林大钦苦无应对,直到看戏时开台锣鼓响才触动灵感,对出了“唱戏是人,看戏是人,锣敲一响人看人”。

戏外题联也有收进戏文,戏里戏外难分彼此的。如红学家王昆仑1960年曾写下排律《三娘怨》赠名剧《芦林会》,其中“满座凄凉灯似暗,一人哀怨夜增长”联语,形象地描绘了范泽华慑人心魂的表演艺术,而“泣血问天天作哑,剖心诉日日藏光”等词句后来被化为该剧唱词。此后由郑文风先生整理的《磨房会》,有“倚望呼郎郎不应,绕室唤儿儿岂知”,与王老诗中的“绕室寻娘娘不见,遍野呼儿儿不应”也如出一辙。

艺术界爱以联语赠伶人,写意抒怀,语多褒奖,也留下了不少艺坛佳话。如李志浦先生悼洪妙师傅,挽联为“享寿八十三,舞台从艺一甲子;讴歌真善美,银幕蜚声两乳娘”,尺寸间记录了洪师傅长达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在潮剧电影《苏六娘》、《张春郎削发》中留下了两位可亲的乳娘形象。蔡道时先生曾赠潮汕文坛泰斗张华云(号铁峰)“铁经百炼终成钢,峰突千峦始见奇”联语,名号藏头,上下联各题先生生平际遇与文学造诣。林学星先生曾赠老艺人王志龙先生联语:“上尺工六编妙曲,含咬吞吐育新人”。上句写他作了《十五贯》、《穆桂英招英》等好曲,下句褒奖他培养了“五朵金花”和王少瑜等梨园弟子。

当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在看了潮剧首次晋京演出之后,曾以姚璇秋为代表赋七律《争说多情黄五娘》,诗中有“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一联,道出了潮剧今昔变化,记取了潮剧最为辉煌的黄金岁月,大师手笔至今仍为人传颂,成为潮剧史上闪光的印记。

戏如人生,戏文中的联语如生活中的对联,浓墨重彩;人生如戏,戏外的联语恍若折子戏,言简意赅。

《汕头广播电视报》(684期)第19版“文化·潮艺”版

《磨房会》李三娘剧照

《磨房会》李三娘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