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喜欢潮剧的只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其实这话并不准确。在原潮阳市和平镇唐围村,有个与潮剧艺术结缘多年的年轻人,他不仅喜欢收听、观看、收藏,而且还编写了《潮剧大舞台》等书稿,精神实在可嘉也。这个年轻人,就是马徐豪。

马徐豪与潮剧接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那时他正处于少年时代。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家里没有电视机,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很不错了。这台半导体收音机成了马徐豪收听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好伙伴。他听得最多的是电台播送的潮剧。虽然他听不懂剧情内容,但曲调悠扬的潮州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徐豪也逐渐听懂了潮剧剧情。不久,他又买来了一部收录机,并让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退休”。电台一有播送潮剧,他就会坐下来静心收听;平时一有空闲,他就用录放机播送自己喜爱的潮剧剧目。每一次,他都听得如痴如醉,十分惬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逐步得到提高,潮剧录音制品也开始普及并陆续投放市场出售。因此,书店或音像摊档便成了马徐豪经常涉足的地方。从此,他便开始选购一些优秀的潮剧录音带供自己闲暇时欣赏。

过了一段时间,马徐豪开始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与其花时间在欣赏潮剧录音,不如专心致志地将潮剧的有关资料收集起来,到时编写一、两部有关潮剧的书,那不是更好吗?于是,马徐豪便暗下决心,开始多渠道地收集起潮剧资料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马徐豪收集到建国前后的一批潮剧音像制品。其中建国前的剧目有112个,20世纪50-60年代的剧目有109个,70年代的样板戏和现代戏有31个,80年代的剧目有130个,各个时期出版的潮剧专著有50多部(册)。此外,马徐豪还收集到《墙头马上》、《火烧临江楼》、《滨海风潮》、《八一风暴》等古装和现代潮剧剧本近50个。

在这些藏品中,马徐豪认为较有价值的应属上世纪50至70年代前的这些潮剧录音资料。因为这两个时期的潮剧作品在潮剧的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剧录音资料为什么在今天听来还是那样动听感人呢?就是因为它有继承建国前潮剧童伶制的某些因素;而70年代样板戏和现代戏的发展为后来潮剧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马徐豪还花时间对《潮剧年鉴》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并想方设法加以补充。由于《潮剧年鉴》的编纂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而“文革”前,潮剧院各剧团的大部分潮剧资料在“文革”期间已被破坏和销毁了,至今已荡然无存。因此,马徐豪从2000年开始,以潮剧院所属各剧团为对象展开工作,以期能补充《潮剧年鉴》的部分空白。在收集过程中,马徐豪通过寻材料,查特刊,访专家,可谓花费了不少心血。不少潮剧界的知名人士如范泽华、谢素贞、张长城、吴文兰、郑仕鹏、陈少玲、陈瑜、朱楚珍等都成了他的访问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目前,马徐豪已整理出《广东潮剧团1956-1958年》;《广东潮剧院一团1958-1966年》;《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1960-1965年》;《汕头地区潮剧团1970-1978年》等四个比较完整的潮剧资料,约5万字;马徐豪计划的还有“文革”前广东潮剧院所属各剧团的材料。马徐豪将这些材料汇编成《潮剧大舞台》一书,近十万字。此外,他着手编写的还有《潮剧音像资料珍藏》一书。马徐豪编写的部分潮剧资料已得到林淳钧、陈韩星、管善裕、陈炳光等潮剧界专家的认可。

2002年春,马徐豪经潮剧界前辈管善裕的介绍加入了汕头市戏剧家协会,从此使他感受到更浓烈的潮剧氛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