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麻辣味儿十足的《金子》树起一座“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近十年来长演不衰;一部“温柔到骨子里”的《李亚仙》又以“情感川剧”的细腻婉约直触现代人的情感底线;一座美轮美奂的梅花状的川剧艺术中心即将全面建成开放,将成为“‘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博物馆”……重庆市川剧院近年来在川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上取得的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成果,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息息相关。
她就是沈铁梅。作为重庆市川剧院的院长,这位“川剧皇后”“新时代川剧的领军人物”似乎应该是一位雷厉风行、如重庆火锅和“金子”般泼辣的“铁娘子”,然而当临时来京的她如约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是如同“李亚仙”一般的温柔和亲切——这显然是“川剧的女儿”的天性和艺术修养使然。
谈到重庆市川剧院的发展和川剧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她如数家珍。从名字里有“梅”字的她两夺梅花奖的“二度梅”,再到处处体现梅花造型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的即将建成,记者仿佛聆听到一曲以她为领军人物的重庆川剧人荡气回肠的“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别洞观景”
《别洞观景》是川剧中考验花旦功底的经典折子戏选段,沈铁梅曾多次演绎。该选段由《别洞》和《观景》两折组成,表现的是“白鳝仙姑”离开洞府到人间游玩“观景”的故事。沈铁梅对川剧艺术的洞察和观照,或许正可借用“别洞观景”来形容。
“我是川剧人,但我也是现代人。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川剧,现在也时时跳出川剧看川剧。这样的角色交织时刻警醒我:应怎样看待和进行川剧艺术的传承和改革创新。”沈铁梅正是通过这样的看似矛盾却深刻独到的“多角镜”对川剧传承保持着清醒认识。
集多种声腔、南北文化之大成又极具地域特色的川剧曾经辉煌一时,成为各地方戏曲姐妹剧种学习效仿的“老大哥”。然而近20年来,川剧却和其他许多戏曲剧种一样陷入低谷,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沈铁梅第一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也曾一度经历过从离开舞台“下海”到重新决定“上岸”的曲折。经过这样的“别洞观景”,回到“洞府”潜心修炼的她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的决心和自觉传承川剧艺术的责任意识。
2006年5月,川剧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在这一年的春天,《金子》首次赴欧商演,在法国、瑞士的20多个城市受到热烈欢迎。极富表现力的戏剧语言和沈铁梅在演出前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让欧洲观众和媒体看懂了川剧,更被深深打动,纷纷赞叹川剧艺术的美丽和神奇,甚至有人高呼“中国万岁”。这又给了沈铁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川剧的魅力。载誉归来后,沈铁梅召集有关人马和老专家专门进行研讨,决定请一批老艺术家回到舞台,挖掘整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和恢复“打焰火”等独具文化特色的川剧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川剧“非遗”保护思路逐渐清晰。
梅花二弄:“冷静”传承
“戏曲近年来从曾经的主流艺术走向‘边缘艺术’,固然有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因素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传承者、表现者的不自信引起的。用歌舞演戏曲、改用普通话演地方戏,这样的‘改革’是戏曲的悲哀。没有继承,就没有资格说改革和发展。要让传统文化香火传继,就不能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失去戏曲固有的东西。其实传统戏曲文化中有很多符合当代审美的元素,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和进行保护传承,把失去的找回来。”说到重庆川剧的“非遗”保护思路时,沈铁梅特别强调了“冷静”一词。
是的,正是本着“冷静”传承的思路,重庆市川剧院近年来在沈铁梅的带领下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道路上踏实前行。从改编自现代话剧《原野》又创造性地赋予川剧的鲜活张力的《金子》,到改编自传统剧目《绣襦记》、回归传统又融合进现代情愫的《李亚仙》,古今荟萃,“长短”结合,沈铁梅和重庆川剧人致力于打造既弘扬传统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渝派”川剧的努力有目共睹。
充满“生鲜”活力又不失经典魅力,这也许就是沈铁梅和重庆川剧人追求的“渝派”川剧的特色。然而,这样的“渝派”川剧的概念或许还正处在成长却未成形的阶段——川渝本是一家,重庆直辖后,对川剧是否可分为“川派”和“渝派”一直存在争议。但沈铁梅认为,重庆和成都的城市文化性格有所区别,也许和京剧分为京派和海派一样,川剧也将上演“双城记”。川剧本身乡土气息浓厚,但重庆川剧将在都市化的方向进行探索。不管什么“派”,现在川渝川剧界的共同目标就是积极探索、共享经验,大家一起对川剧艺术进行冷静的反思和传承,让本来就是海纳百川的川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梅花三弄:有位有为
作为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在艺术上炉火纯青,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和有关部门及重庆市给予了她各种荣誉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作为戏曲表演艺术团体的管理者,沈铁梅担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已近十年,从年轻时的敢想敢干到如今日臻成熟的冷静思考,她对“有位才有为,有为更有位”的体会尤深。
她从上任就狠抓剧院管理,引入和借鉴传统“戏班”及京剧表演艺术院团的规范管理模式,在挖掘、培养和留住川剧人才方面成绩斐然。老艺术家们从一开始对她的怀疑和担心,到现在逢人就夸“好院长”;对成都“刘萍艺术班”川剧苗子的“连锅端”和悉心培养更是“神来之笔”,重庆川剧院显示出的魄力和实力令同行艳羡又佩服……川剧的传承有了人才队伍的保证,剧院上下团结一心奔发展,何愁办不成大事?
大事即将成矣——通过沈铁梅和川剧院的努力,在重庆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建筑外形酷似梅花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内部的装修和布置正在加紧进行,有望于今年10月全面建成开放。“建成后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将是一个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色古香的川剧艺术殿堂。” 沈铁梅说。作为艺术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川剧博物馆将荟萃川剧艺术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自愿返聘的几位老艺术家正在为博物馆的藏品收集和陈列布置紧张工作着。
从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的立项、选址到全面建设,从最初计划的4500万元到后来追加的8000万元投资,都离不开沈铁梅的心血智慧和辛勤奔走。她一直在路上——刚刚携《李亚仙》在杭州成功参加“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的重庆市川剧院,又将在9月携《金子》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川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浓缩在沈铁梅等新时代中坚艺术家的身上,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川剧艺术就这样薪火相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