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刚迈入新年的垫江寒风嗖嗖,街上鲜有行人往来,然而在西门桥的柳荫茶社另有一番热闹景象:“孤此去似大鹏误入在罗网,到他国好一似虎落平阳。未启程将国事安排停当,也免得到他国一心挂两肠……”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演唱着川剧《托国入吴》中的经典选段,时而声如洪钟,似有惊天动地之力,时而又细若游丝,让人宛然叹息,用精湛的唱腔将越王勾践的帝王之威和即将入吴国受辱的无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当天,县戏曲协会正在这里举办新年川剧坐唱演出。此时正在表演的老人名叫曹又林,县戏曲协会会长,年近八旬。“12岁学戏,结缘川剧快70年了,大半辈子我都是在唱戏、排戏。”曹又林说,能与川剧这门国粹相伴一生,他感到很快乐。
幼时结缘,苦练本领考剧院
记者来到曹又林家中时,他正跟着电视中播放的川剧哼唱,“习惯了,一空闲就会观看一些川剧名家的影碟。”对曹又林而言,川剧跟柴米油盐同等重要。
在曹又林家的客厅墙上挂满了演出剧照,“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演出《白蛇传》时排的,这张是演出《西施》时排的,这张是《御河桥》……”回忆起自己的川剧生涯,曹又林如数家珍。
“机缘巧合吧,看过一出川剧《哪吒闹海》后,我便深深地迷上了川剧。”曹又林告诉记者,当时台上演员一举手一投足无不牵动着他幼小的心,他说,“特别是主角哪吒,在我心中就是个大英雄,更是让我对川剧爱得无法自拔,甚至连做梦都是梦到这出戏。”
此后,曹又林便时刻关注着川剧,时常在家中无人时模仿起川剧演员唱戏,极具天分的曹又林虽未学过川剧表演,凭着记忆哼起戏来却颇有专业演员的味道。
1948年,重庆又新川剧院开设科班招收学生,知晓这个消息后,还未满12岁的曹又林激动得好几夜没睡着,为了能顺利考上又新川剧院科班,曹又林疯狂地练了起来,从唱戏到形体动作一个不落下。
“我记得当时考试主要是看学生的人才,嗓音条件以及身段形体条件,适不适合川剧表演。”曹又林告诉记者,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上了又新川剧院。
师从名家,出类拔萃成主角
曹又林考上又新川剧院后,师从周裕祥、龚明光、曾云华等川剧名家,开始了正式的川剧学习生涯。
进入川剧科班学习后的曹又林意识到,身边的同学无论是嗓音条件,还是形体条件上都毫不逊色于自己,为了使自己更加优异,曹又林每天赶在鸡鸣前便起床,独自跑到空旷的地方练起声来,“当时同学都开我玩笑,说我效仿祖逖闻鸡起舞,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曹又林说。
在曹又林的师父看来,曹又林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小生一角,因此便着重培养他在小生一角的潜力。据曹又林说,当时老师教学生唱戏都是一句一句地教,唱不好就得挨板子。刚开始学习川剧的曹又林可没少挨板子。为了减少皮肉之苦,更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曹又林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苦练基本功。为了学习变脸一技,曹又林更是起早摸黑地苦练了好几月。“因为变脸需要练习手的灵活度,我那时就有意无意地让自己手上动作加快,无论干什么,都不允许自己手上动作慢下来。”曹又林说。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曹又林逐渐变得出类拔萃,最终成为了剧院的主角,深得老师欢心、观众喜爱。
弘扬川剧,培养众多年轻演员
1958年,曹又林调配来到了垫江县川剧团,当时的县川剧团多是由川剧票友组成,曹又林的到来弥补了川剧团在专业上的空缺,从此,曹又林成了垫江县川剧团第一个专业演员。
除了唱戏,曹又林还当起了导演,排起了戏。据曹又林介绍,他第一次尝试排的戏名叫《吕世良》,戏剧环境为清朝时代,为了打造出一部精致的剧来,曹又林每天走遍大街小巷,准备服装道具,走访县内的老人。这出戏上演后在垫江县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绩,卖票卖了半个月的满座,这在当时的垫江县可是史无前例,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曹又林排戏的信心,而后又排出了《白蛇传》、《青儿大报仇》等多出优秀川剧来。
为了大力弘扬川剧文化,剧团曾招考了一大批年轻人,曹又林意识到,要想让川剧在垫江发扬,一定得从年轻人抓起。他告诉记者:“为了教好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全面发展,可费了我许多心思,因为要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本来专攻小生一角的曹又林又苦心钻研起了其他角来,有时候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就这样,曹又林为垫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川剧演员。
守望川剧,成立戏曲协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电视普及于大众百姓家中,电视节目增多,老百姓娱乐生活也丰富了,川剧受众急剧减少,川剧的市场也就萧条了起来。没有了市场,四川省许多县级川剧团走向了末路,垫江县川剧团也不例外。
曹又林因体制改革被分配到农机修配厂工作,工作之余,曹又林时常眉头紧锁,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脑袋放空望向远方。让他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川剧。“以前是站在舞台上唱给大家听,现在又只能像儿时一般自娱自乐了。”谈及那时的情景,曹又林失落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为了宏扬川剧,在曹又林、乔志发等川剧演员的倡导下成立了垫江县戏曲协会,曹又林还被推举为了会长。
群众汇演、“送文化下乡”、春节团拜会等县里的大小演出又经常出现川剧的身影。曹又林说:“我们不求唱戏能带给我们多少收入,我们希望的是川剧能够在垫江继续传承下去。
谈及川剧在垫江的传承,曹又林显得忧心忡忡。目前的戏曲协会人数只有30多个,而年龄最小的也已经60多岁。川剧没市场,年轻人不愿意唱戏,造成垫江川剧青黄不接的现状。
自1958年从重庆来到垫江,曹又林在这片土地上安家立业已将近60年,一直致力于垫江川剧的演出推广活动,从川剧的红火到走向落寞,曹又林始终不离不弃,从未轻言放弃。“川剧是我国璀璨文化中非常珍贵的艺术,垫江川剧辉煌的历史也不容抹杀,川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走向穷尽。”曹又林说,只要自己身体能够支撑,便会继续唱下去,站在原地,守望川剧,等待川剧的再次兴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