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王世泽先生
风流一跃折红梅,
赢得娇娘夜放裴。
寂寞今朝龙女镜,
俊生何事不重来?
艺绝天下
去年10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上,王世泽先生作为整场活动最年长的参演者,以一折《红梅阁·摘红梅》吸粉无数,其飘逸灵动、潇洒自如而又复杂多变的身段让申城的观众叹为观止,就连梨园戏名家曾静萍老师也深深折服于“王爷爷”的精湛表演,谦虚地向“王爷爷”讨教起“绝活”来。之后,曾静萍老师还热情地邀请了王世泽先生赴泉州参加“梨园戏2017元宵演出季”,进一步“搜刮”王老先生的“独门绝技”。

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位淡出舞台已十余年的老艺人,仅凭短短一二十分钟便能够迷倒“众生”?毫无疑问,自然是他身上的戏。但凡懂点戏曲的,都知道戏曲演员讲求“四功五法”。真正能将“四功五法”发挥到极致的演员却寥寥无几,而王世泽先生要算一个。“手、眼、身、法、步”,无论你把视点放在哪一个分解部位上,都能发现他的身上满满的都是戏,每一处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他的脚上有戏,腰身上有戏,手上有戏,眼睛上有戏,就连头发和帽沿上都全是戏,绝对堪居“最会演戏的人”之列。

王世泽先生善于运用川剧文生的褶子功、扇子功等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神态情绪。其身段表演细腻传神,尽展川剧小生艺术“瓜、嗲、媚、秀”的特点,曾有“半折《宫会》天下绝”的美誉。而去年以76岁高龄演出的《摘红梅》,其繁复而细腻传神的身段表演同样让人惊叹不已。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郭晨子在看过后感叹道:“好像闻到了梅香,好像‘看’到了嗅觉,一时想不出还有什么剧种、有哪个折子是诉诸气味的,而川剧小生能演出来爱情的香气!以花香勾连一见钟情、两情相洽,实在比酒更沉醉、更弥漫。”

与王世泽先生同台献艺的的弟子——梅花奖得主王玉梅说:“老师经常会看中国画,对画上的服装、神态、造型、动作、眼神等都有研究,在表演时他就会有一种‘雕塑感’。不管是什么动作,都像雕塑一样美,即使没看过他表演的戏迷,也能抓拍到他精彩的表情和动作。尽管《摘红梅》是文戏,但其中的一些身段表演是老师独创的,是其他剧种没有的。而且老师有很多表演都是现在青年小生演员所没有的,除了极见功力的褶子功外,像掸巾帽飘带、收拿扇子的姿势手法,都漂亮得让观众们惊呆了。”

心系传承
退休的这些年来,王世泽先生仍一直在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对于《摘红梅》一折戏,王世泽先生说道,他在18岁至30岁时经常演这出戏,“用飘逸灵动的身段,展现川剧文小生的潇洒风趣。现在学生们都有点怕这出戏,觉得难演。这次演出我也想做个示范,在舞台上传帮带。”有戏迷在看完演出后,不无感慨地说:“王世泽先生的表演固然精彩,其背后的付出更让人崇敬,台上如此娇、瓜、媚、嗲的川剧小生,一抬手就是风情,一踢褶但显娇俏,有谁知道这是76岁还带病演出的老人。”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令剧场满台生辉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患病的老人。为了川剧艺术的传承与流播,他不惜抱病登台,带病传艺。川剧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痛心地表示:“王老师是从去年开始身体不太好的,但他非常积极乐观,不仅带病坚持演出,而且有时间都把精力放在川剧传承方面。甚至我去医院探望他的时候,他整个人精神状态非常好,遗憾自己没有更多时间来教学生。真的非常感动,就是咱们典型的老川剧人。”

是啊,这就是“老川剧人”对于川剧艺术的一份执著与信仰。当初,川剧界的“圣人”康子林先生晚年仍在带病坚持演出,传播川剧艺术。“表情种子”周慕莲先生晚年不幸罹癌,也是不忘带病传艺,甚至惠及到了其他剧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老师曾不无感动地多次忆及周慕莲先生带病向她传授《情探》一剧的情形。而王世泽先生同样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征服了许多其他剧种的同行。今年一月的泉州之行,是赴曾静萍老师的邀约而去的,带病之身的王世泽先生又一次携爱徒王玉梅演出了《摘红梅》一折,并在讲座上示范了《入赘休妻》和《挑帘》片段,看得观者心旌摇曳,纷纷为这般纯粹的艺术而倾倒。不想,此番竟为绝唱。呜呼哀哉!

王世泽先生的另一位高足——梅花奖得主王超,面对老师的离去感喟道:“王老师的表演飘逸灵动、潇洒风趣,是川剧小生表演中的典范。他对我们的培育,为我们的表演,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王老师的许多表演没能传下来,实在是一大遗憾。”艺随人去,多有惋惜。只盼着来者能够不忘前辈之志,继续发扬川剧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格,让川剧艺术得放异彩。(图片来源:元味/乐上山明/海青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