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与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相互浸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戏曲的缩影。其巨大的艺术张力对巴蜀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川剧头帽是川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手段,是一门包涵历史积淀、充满人文内涵的造型化妆艺术。在保留其原型(古代头帽)基础上进行提炼、夸张、美化,色泽艳丽,造型多变,传神的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展现出一种古朴狞厉之荚。并且寓意深刻,集中展示了川剧头帽造型艺术独创性人文之美与巴蜀韵味。体现了川剧头帽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不难看出川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一、戏曲头帽史话

中国的头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区域民族又不用的样式。然“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的多样性和戏班子的流动性和头帽的经济成本都局限于头帽的多样性和写实性发展。

故艺人们就以抽象、简化的方式进行改良设计。如项上加狐裘就代表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头上插翎子就不是正统皇帝。在头帽上就基本以明代的款式来代表。

戏剧中的帽翅在唐代已经出现,但为软帽。陈桥兵变归大宋后,赵匡胤怕步其后尘,就设计了硬帽翅以防窃窃私语,阴谋政变。这种头帽的基本形式就一直延续至明朝。

清朝入主中原时方才改变。故无论是京剧还是川剧的头帽大多是明朝的样式。只有在扮演金,辽,清等朝代的戏时才有顶子,东帽,清官(衣),旗装等出现。

二、川剧头帽管理员

川剧头帽归“饰扎头”由打杂师管。古时皇宫里管帝王服饰的机构叫“四值库”。古代“值”字读入声,与“扎”字发音相近。而川剧团在这个岗位上管的都是王侯将相的顶戴,是故可以为“饰扎头”应是“四值头”之古读。

三、川剧头帽类别

在川剧中软帽一般叫“巾”。如,老生戴的鸭尾巾,小生戴的角角巾,还有员外巾,二生巾,斗方巾,学士巾,御儿巾,包巾等。

四、川剧头帽特征

川剧头帽造型兼具写意手法和写实韵味。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其外表,就可窥探其心智(如:奸纱),与川剧脸谱有异曲同工。

川剧头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硬帽上,原与川剧生存和表演环境有关。川剧一般是在四野空旷的乡场或寺庙的万年台上进行演出活动。

由于演出场地的特性,观众是远距离看戏,锣鼓唱腔声音小了就听不到,服饰花纹小了就看不清。反应在盔头上,就没使用太多的珠花,更多的是要亮出头帽的基本形态和制作工艺,并且体现出川剧盔帽的颜色特征和造型美感。加之四川的演员身材较为矮小,又受蜀绣风格的影响,川剧服饰就有了人矮靴高,蟒短花大的特点。反映在头帽中便是高大粗旷的艺术特色。

川剧头帽复杂多样,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按照官位阶层、行业性别、善恶来进行区分。由不同大类色调、不同人物形象的头帽体系构成,并且同一人物角的头帽在不同场合随人物的心理、性格、剧情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头帽样式也具差异,故川剧中同一人物的头帽形象也富有变化。这样大大增加了川剧头帽的艺术多样性。

川剧头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