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底,潘乃奇参与编剧的话剧《小镇琴声》在北京首演。这部具有浪漫色彩的戏剧,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对梦想、对美好生活和生命价值的追求。

潘乃奇创作的戏剧作品已不是第一次聚焦当代生活,她参与创作的川剧《琵琶声声》《武生》、实验戏剧《断章》、舞剧《偶然》、杂技剧《东方有竹》等,都是关注当代生活的精品力作。

爱上川剧


东北姑娘来成都“追梦”

潘乃奇身上有很多标签: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编剧)获得者、青年戏剧制作人、青年戏剧评论家……但她最喜欢的是“青年编剧”。

“说起对写作的兴趣,应该源于读小学前刚认字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爷爷他们都喜欢读书,我也跟着读。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隋唐英雄传》这类故事性比较强的书,里面有大量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好看。”长大后,潘乃奇考上了一所与写作、与戏剧相关的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在该校戏文系的学习,开启了她在写作与戏剧的道路上的探索。

潘乃奇是东北人,有着北方人的直爽和开朗。读大学时,看到川剧表演,“觉得特别有意思”,她一下子就被川剧特有的火辣和热情吸引。毕业的时候,有着众多选择的潘乃奇,最终决定来到天府之国成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戏剧道路”。

作品创新


把“直播”搬上戏曲舞台

“作为青年剧作者,我在创作中难免有一种青涩感。也许正是由于我们川剧界、戏剧界的包容,没人去计较这种青涩感,反而有时候觉得会比较新鲜。”2016年,由潘乃奇担纲编剧、制作人的都市情感川剧《琵琶声声》,不仅主演全是90后高颜值演员,剧中更不乏“三角恋”、“女追男”、“青年创业”等贴近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故事元素,打破了不少人心中“传统戏曲‘老套’”的刻板印象。

除了题材,潘乃奇在海报设计上也下了功夫:将戏中人物用漫画方式呈现,贴近年轻人审美需求。实验戏剧《断章》中,她尝试将川剧与话剧相结合。在川剧《武生》里,她把“直播”搬上戏曲舞台,并将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另一位演员的言行展现出来,颇具现代“意识流”。

她参与编剧的杂技剧《东方有竹》则融合川剧、歌舞等艺术语言,以竹、茶、长江水、古镇等宜宾文化元素,用爱情、乡情、亲情、爱国情怀,精彩呈现了蜀南竹海40年的历史变迁和美丽蜕变。

跨界写作


立足传统寻找当下之美

潘乃奇擅长立足传统艺术寻找当下之美,她把传统戏曲看作是自己的创新根据地,把传统艺术视为自己创新的源泉,“让传统与当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潘乃奇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让“戏剧艺术焕发时代的光彩”。“在我的创作中,会尽可能去表达真实的、有温度的内容。”

潘乃奇总结自己的创作理念,即:学习的,实践的,当下的。“作为年轻人,始终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创作,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创作,并尽可能的去关注时代、深入时代,让戏剧艺术焕发时代的光彩。”

2019年,由潘乃奇和著名编剧李宝群联合创作的话剧《小镇琴声》登录国家话剧院剧场。“通过这次创作,我感受到前辈剧作家的精神,更加坚定去深入生活找素材。在创作上,我会以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使命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我所在的城市和所处的时代。”(记者 荀超)

人物名片


潘乃奇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编剧,青年戏剧评论家,成都新青年戏剧节总策划,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编剧)获得者。作品入选文化与旅游部剧本孵化计划,系四川省重点关注剧作者。曾参与创作川剧《琵琶声声》《武生》、话剧《小镇琴声》、实验戏剧《断章》、舞剧《偶然》、杂技剧《东方有竹》等。

(摘自 《华西都市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