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四川省川剧院复排的《夕照祁山》捞到第一桶金。来自河南的几位演出商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包场,《夕照祁山》开启了第一场商业演出。
如何在短短20天内引来河南演出商?“我们有自己的展演部,专门负责对外推广走市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透露其中奥妙:转变艺术生产方式。
转变观念,左脚走市场右脚搞传承
甘霖是河南的演出经纪人,在电话里,她告诉记者,自己不是第一次包场川剧,“之前的《易胆大》、《巴山秀才》、《牛玉儒》都已经有过合作。”从2003年开始,她已先后运作过10多场川剧。陈智林告诉记者,“这些演出他们只赚不赔,只要我们有新剧目出来,他们就要来包场审戏。”
2003年7月,四川省川剧院成立了展演部,专人负责开拓演出市场,已先后运作了 《心有泪行》、《牛玉儒》、《巴山红叶》、《火焰山》、《镜花缘》等剧目上百场海内外商业巡演。
不仅如此,四川省川剧院还把聘书发到了国外。2007年4月,一份聘书交到法国演出商李颜华手中,从那天起,她成为省川剧院的“员工”,负责开发川剧欧洲市场。
目前,《夕照祁山》已接到邀请,将于11月初前往江苏省张家港市参加第四届长江流域戏剧文化节。而陈智林则在盘算着,借《夕照祁山》首度出川的机会,一路南下,在绍兴、宁波、上海等城市进行商业巡演。
“传统文化需要面向市场,但也要进行传承。”陈智林告诉记者,面对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省川剧院正努力探索川剧发展新路径,“到时候,左脚走市场,右脚搞传承和保护,两不误”。
创新机制找项目,国际订单不断
国际订单也纷至沓来。11月底,中法联手创作的新编川剧《火焰山》将赴美国商演。省川剧院和法国、卢森堡、瑞士共同打造的大型神话川剧《镜花缘》已把国外巡演计划排到了2012年。
负责四川省川剧院海外市场拓展的省川剧院营运总监白中华告诉记者,《镜花缘》刚与卢森堡国家大剧院和瑞士咯桑维迪剧院谈妥2012年的欧洲巡演计划。“定了几十场,不过他们希望《镜花缘》先在国内演出。”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助理余洪川认为,川剧热销海外,关键在于变依靠政府拨款创作剧目的“输血”方式,为面向市场找项目融资、参与市场运作的“造血”方式。
2007年,四川省川剧院应法国演出商的要求,依照欧洲观众审美情趣和观赏习惯创作了《火焰山》。这部“以销定产”的订单式商业运作模式生产的剧目,不仅让四川省川剧院第一次在演出前收到了 “定金”,还让川剧找到了敲开欧洲市场的钥匙——创新剧目生产机制,以销定产。
2009年,四川省川剧院再次收到欧洲订单,与法国导演联手创作 《镜花缘》。与《火焰山》不同的是,这一次随订单一起来的,还有卢森堡演出商注入的200万元资金。
无论是《夕照祁山》的快速掘金,还是《火焰山》和《镜花缘》在海外的热销,都得益于转变生产方式,锻造良性市场体系的尝试,推动国有艺术剧院成为市场主角。(实习记者 张良娟)
(摘自 《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