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铁牛街10号,有一个别致的院落。院落门口两面墙上,挂着两张巨大的川剧脸谱。推门而入,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便是绵阳天青苑川剧团标牌。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院落,却成为绵阳川剧老戏迷们的“快乐窝”。据了解,每天下午2点,很多绵阳的“川剧迷”都能在这里听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川剧。
走过院坝,绕过剧场,便是剧团成员们生活的地方。在一张方桌旁,坐着一位川剧女演员,她正在为下午的演出上妆。她叫徐莉,今年43岁。她和丈夫马国喜都从十几岁学戏。其间虽有间断,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川剧的舞台。
1992年,夫妻俩开始了卡车上的奔波生活,那时他们在成都一带流动唱戏。2008年到天青苑川剧团后,过上了安定的剧院生活,住在剧院,唱在剧院。
川剧很美
“文艺委员”反串武生
“行者武松第二本怒杀西门庆”是当天徐莉夫妇要演出的川剧。徐莉这次演反串:一个武生。
这出戏从下午2点一直要唱到下午5点。演出结束后,徐莉将从反串的武生变回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说,演出结束一个小时的短暂休息后,她将开始第二天演出的排练。新的角色,新的剧本,排练从下午6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忙碌。
徐莉从小就喜欢文艺,上学的时候一直担任班里的文艺委员。“我觉得川剧很美,它的妆容、动作以及表演时脸上的神态,都是一门美学艺术。”谈到川剧,徐莉停下手里的眉笔笑着说。演出前的上妆她要花1个半小时,团里的人说她画得好,所以花的时间才长。
扎根绵阳
“卡车剧院”落地他很安心
徐莉是资阳人,和马国喜是在唱戏中认识的。1989年,她从资阳来到了绵竹。在绵竹唱戏时,她认识了马国喜,并成为了他的妻子。夫妻俩在1992年底有了自己的剧团,当时带着剧团近30个人奔波在成都周边一带流动演出。蒲江、邛崃、双流、大邑是他们常去的地方。
马国喜还记得当时的日子很奔波且充满着不确定性。一辆双排座的卡车是剧团的重要交通工具,道具、乐器、服装都挤在这辆卡车里。哪里有剧院,哪里愿意接受他们的演出,这些马国喜都要提前弄清情况。一旦确定,整个剧团就被装在这辆双排座卡车里,然后赶往当地剧场。
每到一地,当地剧场就成为了他们暂时的家,而这个“家”能保持多久完全取决于在当地的收入。“收入不好的时候,呆个三五天就又要搬家。”马国喜所说的“家”是指当地剧院,每天演出结束后,他们就在剧院打地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马国喜的剧团就解散了。8月中旬,马国喜夫妇接到天青苑川剧团周团长的电话邀请。9月2日,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绵阳。马国喜对这个日子记得很清楚,他们即将结束卡车跑场的奔波生活,开始剧院的安定生活。“这样一来,我儿子也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学校安心地读书了。”
一个心愿
想一直唱到唱不出为止
喜欢川剧的马国喜,也有过想转行的时候。“我们这行很辛苦,一个月唱满30天能拿到1350元,我曾经也去做过生意,但由于演出不多没开起来。“迫于无奈,他索性将门面改造成一个小餐馆,卖早餐。但后来偶尔又有人邀他去唱戏,他就把店里的生意耽搁了。“一有人喊,我心头就想去。”这是当时马国喜的真实想法。
如今,马国喜夫妇有了固定的住处,固定的演出时间和演出剧场,不用再四处奔波,也不用再搬家。夫妻俩一个月唱满30场能有将近3000块钱的收入。马国喜说一个月下来结余也不多,所以希望能再涨点儿工资。
他们的儿子10岁,在涪城路小学读书,他说不会建议自己的儿子做这行,因为这行太辛苦。但他和徐莉却说干这份工作没有退休的说法,希望可以一直唱到自己唱不出为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