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1年的四川省三台县川剧团,是属于县财政差额补贴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川剧表演艺术团体,五六十年代演员行当齐全,艺术水平较高,排演了一大批传统古装和近、现代剧目。常年坚持一团分几队,演职员自背行李道具,走村串乡,年演出600场 以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经济上自给有余,还逐步完善了演出场所、职工宿舍,成批添制服装道具。截止1964年,剧团已有结余存款10余万元。

十年浩劫中,传统戏剧被全面禁止,也使艺术上正进入鼎盛期的三台县川剧团遭受到较严重的挫折,剧团原有的结余存款很快消耗贻尽后,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维护剧团生存。

粹碎"四人帮"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古装传统戏剧恢复上演,川剧团又一团分几队奔忙于城乡,年演出500场以上,经济收入又恢复自给有余。同时开展多种"补文"经营活动,自1977年开始,先后开办了油漆厂、纺织厂、批零商品营销、手工业加工服务等经营业务,安置20余名富余人员,提供补文经费近30万元。1978年至1982年5年期间,剧团未要国家财政补贴,再度实现自给有余。1982年,被来县考察的省文化厅领导誉之为"一队、一厂、一训练班"模式,作为典型经验通报全省。

自1991年开始,川剧团在坚持日常演出的同时,挤出10余万元积累资金,拆除剧团原临街旧房,于1993年初建成面积1600余平方米,被戏称为"温饱工程"的综合业务大楼,形成了剧团开展补文经营的基地。先后开展了茶厅、歌舞厅、影视放映、幼儿园、旱冰运动、商业营销、门面出租等多项业务,为剧团年增加收入近20万元。1993年,剧团再次精干了艺术队伍,全团68名演职员,退休(或提前退休)40名,留下28名40岁以下演职员,既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又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演出。并在演职员中推行"双向选择"的人事聘任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竞争上岗,收入与效益挂勾等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演戏集中、经营分散、亦商亦艺、艺商兼顾"的新格局,基本保持了演职员的收入稳定,人心不散。

三台县川剧团一班人,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1997年,又利用县城旧城改造的历史机遇,大胆开拓,组织职工和社会筹集了300余万元,承担剧团相邻地段6000余平方米的改造建设。这项称之为"梨园大厦"的工程,被列为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该工程将于2001年6月竣工。这项工程完成后,将彻底改善剧团演职员的艺术创作和住房条件,并为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氛围。 (赖光富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