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铛锵”一阵铜锣声从南充市文化宫一角的川剧剧场中传来,一出《陈世美》正在上演。坐在舞台一旁的八旬老人李福元跟着唱词打着节拍,这是他老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他这么艰难地开办个川剧戏迷剧场,就是要把热爱川剧的戏迷汇聚在一起,在民间将古老的川剧文化在这个现代化都市里延续下去。
川剧座唱逐渐退出南充的历史舞台
尽管川剧频频亮相于国际舞台,但在川东北这个繁华的都市——南充,曾经盛极一时的民间川剧座唱却逐渐退出了南充的历史舞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区内处处可闻铙钹、铜锣等乐器的声音,据老一辈熟悉南充川剧发展的人说,上个世纪80年代是南充川剧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光是城区内就有十多个民间川剧座唱,最大规模的川剧座唱一场表演就能吸引千余戏迷前来看戏。而如今,市区内的川剧座唱屈指可数,老街深巷处偶尔才能隐约寻觅到川剧的踪影,越来越多的川剧戏迷失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阵地。即使在一些老茶园看到的一些星星点点由川剧戏迷组织的演唱群体,也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得萧条起来。
李福元:晚年实现川剧梦
当这个八旬老人向记者讲述川剧座唱得来不易的经历时,眼中分明闪烁着幸福的光芒。今年83岁的李福元,是东方医院的退休人员。儿童时代就爱好看戏的他,到了晚年才想到去实现自己的川剧梦。李福元爱好川剧,但却不会唱戏,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一旁听别人唱川剧,然后摇头晃脑的跟着打拍子。
市工人文化宫的川剧团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间川剧文化的枯竭,曾经庞大的队伍也渐渐缩减,但仍有一批热爱川剧艺术的老一辈将川剧艺术留在了文化宫。退休在家的李福元之前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开办川剧座唱,直到7年前,在文化宫首次看到川剧戏迷在露天坝内,自己伴奏自己演唱的高涨热情,才让他深深地融入到川剧中不能自拔,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去听那些戏迷唱戏。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那个团队中,他认识了更多的川剧迷,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全明秀老师是南高的退休教师,十分热爱川剧,眼看着城区内的川剧座唱在消失,全老师自发地奔走呼吁,并组织市内的川剧迷们常常汇聚一起,或唱戏,或探讨关于川剧的一切。
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乐器,没有场地,靠的全是戏迷们的热情,大家集聚在空坝子里,扯起嗓门唱,没有乐器,大家就用手指敲打桌子来伴奏。聚集而来的戏迷们大都是退休在家或没有工作却爱好川剧的朋友,大家拿不出多少钱来创办和发展一个像样的川剧座唱。尽管如此,在全老师的带动下,李福元和部分戏迷还是狂热地追寻着自己的川剧梦。一次,他们组织外出听戏,遇到仪陇县的一位戏迷,在摆谈中,仪陇的戏迷丢出一句话:“仪陇有个专门的川剧座唱,规模还不小,但是在南充这么大一个城市里,竟没有几个像样的戏迷剧场。”这句话如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老人的心里。
时间慢慢地过去,老人的退休工资并不高,要储蓄一笔资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在去年7月,老人竟拿出了一笔资金在文化宫内租下了一个30余平方米的场地,终于开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川剧座唱。
戏迷座唱,都市中延续的川剧文化
如今,川剧座唱越来越热闹,聚集了市内众多的川剧戏迷。听李福元介绍,现在的座唱越来越规范,在戏迷们的支持下,剧场内设了舞台,配备了乐器、音响、座椅等设备,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六,还分别组织了两个戏迷团体来剧场免费演出,这些团体的成员中有业余的川剧戏迷,也有从川剧文化前线退下来的老前辈,凭借着对川剧的由衷热爱,通过表演让更多的人去真正了解川剧,团队中最大的表演者82岁了,最小的也年过半百。平时没有演出的时候剧场内就放川剧录像给前来的戏迷观看,或是为戏迷们提供场所让他们对词,探讨关于川剧的一切问题。现在,剧场每天都要接待百余人,有演出的时候,剧场内都是爆满,最多的时候要容纳300多人同时看戏。“前来的戏迷每人给1元钱的入场费主要是用以维持剧场的经营,茶水都是免费提供,开办剧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就是想给川剧戏迷朋友们提供一个艺术平台,将民间深邃的川剧文化延续下去。”李福元笑着说道。
记者采访结束时,正逢周二川剧座唱的表演时间,台上表演者倾情奉献,台下观众神色凝聚,他们都为着共同的文化爱好而来,享受着幸福和快乐时光。(刘诗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