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绵阳周末音乐会“古曲·新韵”川剧精品节目专场演出,将在绵州大剧院举行。值得关注的是,参加本场演出的演员,多数都是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学员。
当天晚上的演出,是川剧团团带班组建以来,首次公开亮相的川剧舞台演出。7月31日,团带班的4名学员将带着三个新排的川剧节目前往江苏盐城,参加第13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决赛。
重振川剧 绵阳首创团带班
川剧团带班的成立,与绵阳川剧现状密不可分。
在四川,绵阳川剧一度占据重要的位置。上世纪90年代,喻海燕、蒋淑梅先后夺取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绵阳川剧团演员曾走进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绵阳川剧却人才匮乏、少有精品,最近几年仅有《黄颜色·绿颜色》一部精品剧目。2000年绵阳市艺术剧院撤团并院后,大批川剧表演艺术家退休,绵阳川剧团表演人才不齐、演员断代端倪初现。
“振兴川剧”的呼声,引起各级的重视。2006年初,市艺术剧院川剧团举办首届“绵阳川剧演出活动周”活动。这次活动,再次亮起了绵阳川剧人才严重断代的信号。
“没有人才,何谈川剧振兴?”市艺术剧院副院长蒋淑梅说,在这种背景下,绵阳川剧团团带班应运而生。这一举措得到四川省文化厅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先后投入数十万元,用于场地改造和设施、设备更新,所有的学员免收学费,学员只承担生活费及生活日用品开支。
2006年9月,经过严格考核,来自重庆及省内各地的26名川剧爱好者来到绵阳。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又进行考核筛选,最终只留下15人。2008年春招收第二批学员,共有500余人报名,经过严格考核,最终只录取了9人。今年初进行的招考中,又有10名儿童被选中,进入团带班小班。至此,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学员已经达到34人。
在这里,孩子们开始了懵懂人生时的川剧萌芽。在这里,绵阳川剧开始走上了艰难的振兴之路。
严格把关 振兴川剧无私情
7月19日,星期日。川剧团带班的学员释放出压抑一周的童真,在川剧团的坝子里游戏,还有的则忙着给家长打电话,希望能到绵阳城里逛一逛。但是,有一个小姑娘却独自走进练功房。
这个小姑娘叫陈若梅,是川剧团带班的首批学员。刚来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各方面条件并不看好。2007年5月开学后,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长唐光东找到她单独谈话,表示欲送她回家。听到这个消息,陈若梅哇地一声就哭了起来,拉着唐光东的手说,“唐老师,我喜欢川剧,求求你把我留下吧,我一定好好练。”
想到陈若梅平时的刻苦,经过与所有老师商量,她被留了下来。那以后,陈若梅更加刻苦,每当别的学员在休息时,她还在暗自努力练功。现在,她成了团带班里一名出色的学员。
与更多的学员比起来,陈若梅是一名幸运儿。因为川剧艺术的特殊性,演员的身材、形象、嗓音、乐感等先天条件至关重要。因此,团带班的老师们教得认真,但学期考核也十分严格,每学期下来,都会有学员被淘汰。
2007年,来自遂宁的刘军的嗓子出现问题,唱功一直跟不上,加之他人特别调皮,虽然其父母反复恳求,最终还是被淘汰了。同样是那一年,唐关东一位同学的儿子,嗓子、身材与领悟能力都好,但由于平时特别调皮,学习不认真,唐关东忍痛将其送回家,为此没少挨同学的埋怨。
唐关东介绍,学习川剧十分辛苦,但几年来没有一个学员主动提出离开,那些被淘汰的学员不愿意走,作为老师心里都很不舍,“如果发现某个人不适合学习,就必须马上送回家重返校园,否则会耽搁孩子的一生。”
梨园春色 团带班里有真情
每天早上6点,团带班的所有学员准时起床。6点30分,开始压腿、压腰等基本功练习。8点钟吃了早饭后,开始一天的专业学习。
“学习川剧,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对历史的熟悉,十分重要。”因此,每天晚上,团带班还开设了文化课,由原市艺术剧院院长赵兴隆授课。直到晚上9点,学员们才结束一天的学习。
课程排得满满的,但这群孩子的兴趣都很浓厚。唐关东说,刚到团带班时,孩子们对川剧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张白纸,现在都基本掌握了川剧的舞台表现技法,其中还不乏佼佼者。
“这些进步,与老师们的付出分不开。”听说是培养川剧后人,川剧团退休的川剧艺术家汪远明、黄德成、段红军等人主动申请担任孩子们的老师,而川剧团在职的员工都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孩子们授课。川剧演员张君祥说,“辛苦一点是其次,大家都想为绵阳的川剧振兴出一把力。”
由于川剧团还承担了每年送文艺下乡的任务。在很多时候,演员们上午要下乡演出,但早上的早课却从没有缺席,等到了出发时间后,才跑出教室。在结束下乡演出时,担任授课任务的演员顾不上吃午饭,就匆匆往回赶。为了这群团带班的孩子,有好几位演员还为此拉下了胃病。
川剧基本功学习,特别是腰、腿的练习很残酷,团带班的学员年纪普遍较小,经常发生抵触情绪,老师将学员当作自己的孩子,耐心教导,反复示范。有好几次,武生学员在练功时,因为力度把握不准,不小心伤到一旁指导的老师。但是,老师们并没有生气,孩子们在手、眼、身、法、步上的变化,都让他们面露喜色,“看到孩子们能因此而进步,掌握一门技巧,这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换来的快乐。”
角逐梅花 绵阳川剧展新姿
7月24日上午,市川剧团小剧场内,几名小演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排练川剧节目剧高腔《滚禅杖》。表演这个节目的,是团带班学员陈如梅、桂豪杰。再过几天,她们和另外两名学员一道,将前往江苏盐城,参加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决赛。
“这是展示绵阳川剧团带班的最佳机会。”市艺术剧院副院长蒋淑梅介绍,根据课程安排,今年将给首批学员安排戏剧表演课。就在今年初,恰逢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将举行,艺术剧院决定利用这次比赛,给孩子们一次锻炼的机会。今年3月,川剧团在职和退休的编导集体上阵,编排了10个节目,参加演出的演员超过20人。
“这10个节目都是绵阳川剧团排的?”今年4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有关领导来绵阳进行四川地区节目初选时,很是震惊。因全省只有5个参加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决赛的名额,经过反复筛选,省剧协专家从10个节目中精选出《托国入吴》、《滚禅杖》三个川剧高腔节目,参加全国决赛。
“这是对绵阳川剧的认可,”蒋淑梅介绍,在川剧团前辈艺术家的倾心指导下,团带班的孩子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梨园学员,特别是4位学员表演的三个节目将参加第1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决赛,让川剧艺术工作者看到了绵阳川剧振兴的希望,“大家都相信,通过这次比赛,一定会给绵阳川剧带来一个全新的起点。”(张登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