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阅读,让1994年出生的小钟对传统戏剧着了迷,并从第一次看了川剧后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就读于清华大学的他,俨然成为资深戏迷,不仅对剧目如数家珍,就连一招一式的背后也了如指掌;13岁走上川剧艺术道路,在近十年传统戏剧低迷时从陷入茫然转行商界,到回归舞台,二度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市剧协主席、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感叹戏剧之美由内而外……昨日上午,市图书馆“锦城讲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台下近300位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分享了穿越古今的戏剧艺术魅力。

90后爱川剧 感到自信自豪

比起流行文化,90后小钟更钟情的却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剧,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小钟表示,自己在听戏看戏中发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这种美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愉悦,更是一种自信和自豪。他现场分享了他对经典川剧《打神》的赏析和理解,听得一旁的陈巧茹连连点头称赞。

巧的是,陈巧茹当年正是凭借《打神》在川剧界崭露头角。她回忆,1984年当时的宜宾地区举办文艺会演,她初试莺喉,凭《打神》荣获川剧艺术比赛一等奖。1986年10月,四川省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她的成名作《打神》再试锋芒,荣获青年主角表演一等奖,在川剧界脱颖而出。“坦率说,我第一次看到《打神》的扮相时吓了一跳,没想到那么丑,”陈巧茹坦率说,当院团第一次给她安排出演《打神》时,她一口就拒绝了,“除非让我改造型,改得漂亮些。”没想到院团的领导竟然同意了,于是陈氏“打神”新妆亮相。“那个时候川剧很兴旺,各地市州演员的实力都很强,”陈巧茹说那次比赛演出扮相新颖加上认真排练,收获了一等奖,但更重要的是让她理解了“美”的概念,“美更多的是人物的内在,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美。”出于对人物内心和生活的背景理解越来越深刻,在舞台上陈巧茹也越来越能自如地驾驭各种角色。

针对不同年龄段

川剧量身推广

昨日前来“锦城讲堂”的观众有很多都是90后的在读大学生,甚至有不少是2000年后出生的初中生、小学生。在进入自由提问环节后,现场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同学们踊跃提出各种问题,陈巧茹耐心地一一作答。还有不少同学建议,应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一位大学生说:“过去对川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或者某一个剧目上,但今天听到了陈老师讲述亲身的经历,一下子拉近了我们跟传统戏剧的距离,这样的活动不仅应该多举办,还应该多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向年轻人广泛传播。”一位在少年宫艺术执教的老师建议,对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弘扬要从娃娃抓起,进小学,甚至幼儿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戏剧的兴趣。对此,陈巧茹表示,无论是市戏剧家协会,还是市川剧院,都十分重视川剧进校园活动,为此,他们还专门研究策划了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不同侧重点推广普及的策略,“比如对于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现在恐怕对理解故事和人物还有一些障碍,我们可以先从让他们接触造型开始,比如美丽的小姐造型,让他们觉得美,对美产生兴趣,等再大些便可以进一步看戏说戏。”陈巧茹透露,明年市川剧研究院将组织强大的演出队伍,到上海开展“川剧周”活动,这是川剧近十年以来第一次走进上海滩。现场立马就有同济大学的同学表示要组织上海的大学生戏剧爱好者们志愿服务。

《打神》出自大幕戏《焚香记》,讲述焦桂英接得王魁休书,悲愤交集,前往与王魁盟誓的海神庙,向海神倾诉心中的委屈,谴责王魁的负义,海神无语相告,焦桂英怒打神像,最终自缢庙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