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千年以前,光彩夺目的成都艺术曾让著名唐代诗人杜甫为之倾倒,千年以后,多姿多彩的成都艺术依然在全国和世界的大舞台上熠熠生辉。除了诗圣杜甫在名作《赠花卿》中所描绘的歌舞音乐之外,绘画、川剧、书法、曲艺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曾在成都的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唐宋时期的成都山水绘画,曾在全国名列前茅,成都也成为书画圣地;唐代的成都音乐,因宫廷音乐的融合而处于全国最高水平;清代的成都川剧,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成为成都最为火热的流行歌曲……如此种种,都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中留下了丰富的印记,优美的诗词中,魅力成都艺术的清新气息正扑面而来……
川剧
高腔红遍大街小巷
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
彩凤不输陈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强。
清嘉庆举人杨燮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戏迷,土生土长于成都的他,始终对川剧有着深厚感情,曾创作关于川剧的《锦城竹枝词》6首,这首“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彩凤不输陈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强。”便是其中之一。竹枝词是一种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体裁,略显活泼的诗句中,更能看出杨燮在听完一场川剧之后的欣喜之情。
“杨燮在这首诗中特别强调‘爱高腔’,是因为在川剧的五大声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昆腔之中,高腔是最具代表性的。这首诗既表现了高腔的优美,也写到了川剧的表演场地,‘老郎’就是老郎庙,是现在锦江剧场的旧址,此外还反映了川剧的表演场景,整体来看就是川剧名角在好剧场里唱高腔。诗中的陈四喜是当年的一位著名男旦,而彩凤是青年演员,杨燮或许和陈四喜是朋友,所以才会这样调侃。在演出的泰洪班里,彩凤和黑娃是两个台柱子,‘黑娃’这个名字是四川方言,是乡亲们对同乡子弟的亲切称呼,杨燮这样写,可以看出人们对川剧演员的喜爱。”未曾留下姓名的清代诗人曾这样描绘:“唱灯随处是歌楼,曲子无腔易转喉。传说宫班明日拢,开场先看小包头。”从诗中可见,川剧在清代甚至是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的“流行金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