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川剧了,返蓉后碰上王超冲梅川剧折子戏专场,真是万幸!
王超是川剧最耀眼的小生,也是广大川剧爱好者最喜欢的川剧演员之一。近年王超主演了不少川剧大幕戏,如《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等,但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他主演的折子戏。如《装盒盘宫》、《访友》、《送行》等,不仅扮相俊美,唱腔感人,尤其是清亮的嗓音,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看他的演出是一种享受!
一,谈谈折子戏专场
四月十三日下午两点,王超的冲梅折子戏专场在锦江剧场举行。场内座无虚席、掌声迭起,充分反映了观众对王超的首肯。尤其是这3折戏,《装盒盘宫》《逼侄赴科》和《越王回国》,都是王超的拿手戏。其中,《装盒盘宫》可谓百看不厌,无论唱腔、表演、还是绝技,都无可挑剔,将川剧高腔折子戏的魅力发挥得淋漓至尽。王超的唱腔如高山流水,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涓涓溪流,让观众如临其境,陶醉其中;这出戏也充分展示了王超的演技,将陈琳这个太监总管在救太子时从恐惧,到无畏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该剧中金丝捧盒中太子变果品,果品又变回太子的绝技,也让观众惊叹。可谓唱腔感人、演技动人、绝技惊人,是一出值得听又值得看的精品。为何说川剧不仅要听,还要看,从这出戏充分体现出来。
笔者第一次看王超演出的《逼侄赴科》,觉得大有晓挺老师的风范,把潘必正被姑母逼迫去赶考,难离舍恋人陈妙常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惟妙惟肖。本是一个恋情难舍的悲剧,却用喜剧手段恰如其分的地演绎出来,不仅获得观众阵阵掌声,还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以喜剧手法演绎悲剧,可以说是川剧的一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专场演出中,为王超配戏的演员是名角云集,梅花奖演员王玉梅、孙普协、国家一级演员马丽、王厚盛、肖方云等皆参加演出。王超之子、13岁的“小梅花”得主王裕仁也在该专场中为父助演,在第二折和第三折戏之间,王裕仁为观众演出川剧著名折子戏《放裴》片段的确有模有样,受到观众赞赏。
王超的折子戏,以高腔为主。这三折戏都是高腔,也是王超的拿手好戏。笔者以前看过王超演出的《托国入吴》和《越王回国》,都受到观众的青睐。但笔者觉得,这次折子戏专场的三个折子戏中,《越王回国》这出戏选择得不大恰当。如果选《访友》、《送别》或《放裴》,效果会更好些;其次,这出戏无论在唱腔,还是技艺上都不是特别突出的,远不必前两场;再其次,川剧五种声腔,高腔只是其中一种。如选择一折胡琴或弹戏,会更体现王超的川剧水平。
二、对川剧的奉献精神
王超从小就受着川剧熏陶,积下了深厚的川剧情。他是地道的农村孩子,13岁时,姐姐送给他一台小收录机,让王超在川剧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的世界里如痴如醉,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17岁的王超以俊美的形象、清亮的嗓音打动了四川音乐学院招生办和四川省川剧学校的老师,两校同时录取了他。17岁已经不是学戏剧的最佳年龄,但酷爱川剧的王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王超放弃学业,从射洪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川剧艺术人生。在这个有些特殊的年龄跨进川剧行当,北京专家称他是“半路出家”。
若干年后,当王超进入成都市川剧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却迎来川剧最低谷的时期。迫于生存的压力,王超也曾有过心灰意冷的时刻,甚至还开了两年的出租车。但他最后还是未能放弃。重新站上川剧舞台后,王超开始“发狠”,决心用勤学苦练找回已经流逝的时光。他逐渐崭露头角。
出演新编戏《刘氏四娘》男主角,成为王超事业的转折点。他很快进入角色,并获得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的优秀配角奖。现在的王超已经能独挑大梁,2003年初,王超被借调到省川剧院,赴京演出《白蛇传》、《望娘滩》,其扮演的许仙、聂郞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受到意外好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王超的座右铭,他说自己的表演历程正是经过了“知、好、乐”三个阶段逐渐成熟起来的。
不仅如此,王超还把13岁的儿子引入川剧事业。为了川剧,他可谓奉献了一切。
王超是‘半路出家’,是从戏剧不景气中走出来的川剧明星。是川剧界难得的小生天才,他得天独厚的嗓音为他在小生行当中独占头筹。他获梅花奖是理所当然的,预祝他冲梅成功!
好久没有看川剧了,返蓉后碰上王超冲梅川剧折子戏专场,真是万幸!
王超是川剧最耀眼的小生,也是广大川剧爱好者最喜欢的川剧演员之一。近年王超主演了不少川剧大幕戏,如《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等,但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他主演的折子戏。如《装盒盘宫》、《访友》、《送行》等,不仅扮相俊美,唱腔感人,尤其是清亮的嗓音,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看他的演出是一种享受!
一,谈谈折子戏专场
四月十三日下午两点,王超的冲梅折子戏专场在锦江剧场举行。场内座无虚席、掌声迭起,充分反映了观众对王超的首肯。尤其是这3折戏,《装盒盘宫》《逼侄赴科》和《越王回国》,都是王超的拿手戏。其中,《装盒盘宫》可谓百看不厌,无论唱腔、表演、还是绝技,都无可挑剔,将川剧高腔折子戏的魅力发挥得淋漓至尽。王超的唱腔如高山流水,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涓涓溪流,让观众如临其境,陶醉其中;这出戏也充分展示了王超的演技,将陈琳这个太监总管在救太子时从恐惧,到无畏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该剧中金丝捧盒中太子变果品,果品又变回太子的绝技,也让观众惊叹。可谓唱腔感人、演技动人、绝技惊人,是一出值得听又值得看的精品。为何说川剧不仅要听,还要看,从这出戏充分体现出来。
笔者第一次看王超演出的《逼侄赴科》,觉得大有晓挺老师的风范,把潘必正被姑母逼迫去赶考,难离舍恋人陈妙常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惟妙惟肖。本是一个恋情难舍的悲剧,却用喜剧手段恰如其分的地演绎出来,不仅获得观众阵阵掌声,还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以喜剧手法演绎悲剧,可以说是川剧的一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专场演出中,为王超配戏的演员是名角云集,梅花奖演员王玉梅、孙普协、国家一级演员马丽、王厚盛、肖方云等皆参加演出。王超之子、13岁的“小梅花”得主王裕仁也在该专场中为父助演,在第二折和第三折戏之间,王裕仁为观众演出川剧著名折子戏《放裴》片段的确有模有样,受到观众赞赏。
王超的折子戏,以高腔为主。这三折戏都是高腔,也是王超的拿手好戏。笔者以前看过王超演出的《托国入吴》和《越王回国》,都受到观众的青睐。但笔者觉得,这次折子戏专场的三个折子戏中,《越王回国》这出戏选择得不大恰当。如果选《访友》、《送别》或《放裴》,效果会更好些;其次,这出戏无论在唱腔,还是技艺上都不是特别突出的,远不必前两场;再其次,川剧五种声腔,高腔只是其中一种。如选择一折胡琴或弹戏,会更体现王超的川剧水平。
二、对川剧的奉献精神
王超从小就受着川剧熏陶,积下了深厚的川剧情。他是地道的农村孩子,13岁时,姐姐送给他一台小收录机,让王超在川剧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的世界里如痴如醉,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17岁的王超以俊美的形象、清亮的嗓音打动了四川音乐学院招生办和四川省川剧学校的老师,两校同时录取了他。17岁已经不是学戏剧的最佳年龄,但酷爱川剧的王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王超放弃学业,从射洪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川剧艺术人生。在这个有些特殊的年龄跨进川剧行当,北京专家称他是“半路出家”。
若干年后,当王超进入成都市川剧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却迎来川剧最低谷的时期。迫于生存的压力,王超也曾有过心灰意冷的时刻,甚至还开了两年的出租车。但他最后还是未能放弃。重新站上川剧舞台后,王超开始“发狠”,决心用勤学苦练找回已经流逝的时光。他逐渐崭露头角。
出演新编戏《刘氏四娘》男主角,成为王超事业的转折点。他很快进入角色,并获得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的优秀配角奖。现在的王超已经能独挑大梁,2003年初,王超被借调到省川剧院,赴京演出《白蛇传》、《望娘滩》,其扮演的许仙、聂郞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受到意外好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王超的座右铭,他说自己的表演历程正是经过了“知、好、乐”三个阶段逐渐成熟起来的。
不仅如此,王超还把13岁的儿子引入川剧事业。为了川剧,他可谓奉献了一切。
王超是‘半路出家’,是从戏剧不景气中走出来的川剧明星。是川剧界难得的小生天才,他得天独厚的嗓音为他在小生行当中独占头筹。他获梅花奖是理所当然的,预祝他冲梅成功!
好久没有看川剧了,返蓉后碰上王超冲梅川剧折子戏专场,真是万幸!
王超是川剧最耀眼的小生,也是广大川剧爱好者最喜欢的川剧演员之一。近年王超主演了不少川剧大幕戏,如《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等,但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他主演的折子戏。如《装盒盘宫》、《访友》、《送行》等,不仅扮相俊美,唱腔感人,尤其是清亮的嗓音,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看他的演出是一种享受!
一,谈谈折子戏专场
四月十三日下午两点,王超的冲梅折子戏专场在锦江剧场举行。场内座无虚席、掌声迭起,充分反映了观众对王超的首肯。尤其是这3折戏,《装盒盘宫》《逼侄赴科》和《越王回国》,都是王超的拿手戏。其中,《装盒盘宫》可谓百看不厌,无论唱腔、表演、还是绝技,都无可挑剔,将川剧高腔折子戏的魅力发挥得淋漓至尽。王超的唱腔如高山流水,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涓涓溪流,让观众如临其境,陶醉其中;这出戏也充分展示了王超的演技,将陈琳这个太监总管在救太子时从恐惧,到无畏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该剧中金丝捧盒中太子变果品,果品又变回太子的绝技,也让观众惊叹。可谓唱腔感人、演技动人、绝技惊人,是一出值得听又值得看的精品。为何说川剧不仅要听,还要看,从这出戏充分体现出来。
笔者第一次看王超演出的《逼侄赴科》,觉得大有晓挺老师的风范,把潘必正被姑母逼迫去赶考,难离舍恋人陈妙常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惟妙惟肖。本是一个恋情难舍的悲剧,却用喜剧手段恰如其分的地演绎出来,不仅获得观众阵阵掌声,还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以喜剧手法演绎悲剧,可以说是川剧的一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专场演出中,为王超配戏的演员是名角云集,梅花奖演员王玉梅、孙普协、国家一级演员马丽、王厚盛、肖方云等皆参加演出。王超之子、13岁的“小梅花”得主王裕仁也在该专场中为父助演,在第二折和第三折戏之间,王裕仁为观众演出川剧著名折子戏《放裴》片段的确有模有样,受到观众赞赏。
王超的折子戏,以高腔为主。这三折戏都是高腔,也是王超的拿手好戏。笔者以前看过王超演出的《托国入吴》和《越王回国》,都受到观众的青睐。但笔者觉得,这次折子戏专场的三个折子戏中,《越王回国》这出戏选择得不大恰当。如果选《访友》、《送别》或《放裴》,效果会更好些;其次,这出戏无论在唱腔,还是技艺上都不是特别突出的,远不必前两场;再其次,川剧五种声腔,高腔只是其中一种。如选择一折胡琴或弹戏,会更体现王超的川剧水平。
二、对川剧的奉献精神
王超从小就受着川剧熏陶,积下了深厚的川剧情。他是地道的农村孩子,13岁时,姐姐送给他一台小收录机,让王超在川剧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的世界里如痴如醉,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17岁的王超以俊美的形象、清亮的嗓音打动了四川音乐学院招生办和四川省川剧学校的老师,两校同时录取了他。17岁已经不是学戏剧的最佳年龄,但酷爱川剧的王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王超放弃学业,从射洪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川剧艺术人生。在这个有些特殊的年龄跨进川剧行当,北京专家称他是“半路出家”。
若干年后,当王超进入成都市川剧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却迎来川剧最低谷的时期。迫于生存的压力,王超也曾有过心灰意冷的时刻,甚至还开了两年的出租车。但他最后还是未能放弃。重新站上川剧舞台后,王超开始“发狠”,决心用勤学苦练找回已经流逝的时光。他逐渐崭露头角。
出演新编戏《刘氏四娘》男主角,成为王超事业的转折点。他很快进入角色,并获得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的优秀配角奖。现在的王超已经能独挑大梁,2003年初,王超被借调到省川剧院,赴京演出《白蛇传》、《望娘滩》,其扮演的许仙、聂郞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受到意外好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王超的座右铭,他说自己的表演历程正是经过了“知、好、乐”三个阶段逐渐成熟起来的。
不仅如此,王超还把13岁的儿子引入川剧事业。为了川剧,他可谓奉献了一切。
王超是‘半路出家’,是从戏剧不景气中走出来的川剧明星。是川剧界难得的小生天才,他得天独厚的嗓音为他在小生行当中独占头筹。他获梅花奖是理所当然的,预祝他冲梅成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