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巴南区鱼洞街道化龙桥社区的多功能室里汇集了20多位川剧爱好者,都是清一色年过花甲的老人,上午8时30分,大家各就各位,准时开唱。
五、六位乐器演奏者围坐成半圈,小鼓、堂鼓、二胡等乐器配置得像模像样,一名老者对着麦克风唱起一折川剧弹戏《背鞭逃国》,其余人端着茶杯围坐四周,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都是化龙桥社区川剧社的成员,年纪大的八、九十岁,最年轻的也有六十来岁,有的是本社区或巴南本地的居民,有的则从南岸、沙坪坝、九龙坡等地赶来。如果四五十名社员聚齐了,大家能够唱出上千折传统川剧剧目。
社区免费提供场地 “挽救”川剧社
“我们川剧社每月开唱一次,时间定在10号左右,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基本能到齐,有四、五十人。”今年71岁的彭官年是化龙桥社区川剧社的“骨干成员”,也是化龙桥社区的老居民。
彭官年曾是巴县川剧团的乐队演员,1984年,巴县川剧团解散,彭官年转至一家国营副食店任职,直到退休。虽然离开了川剧表演岗位,但彭官年对川剧的热爱不曾减退,一直是川剧爱好者社团的成员,“过去,鱼洞附近每个乡都有自己的川剧社团。”
随着时间推移,川剧社团的成员年纪越来越大,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到前年末,彭官年所参加的川剧社团步入最艰难的阶段,甚至面临解散。
“那时,我们这些老人每月在一家餐馆聚会,但租赁费用太高,负担起来很吃力。”彭官年说,成员们就四处寻找免费的排练聚会场地,多方问下来,只有他居住的化龙桥社区愿意将1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多功能室无偿提供出来,而且还特别安排工作人员给老人们按时开门、烧开水。
去年1月,大家正式将聚会、排练的地点搬到了化龙桥社区,约定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每次活动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左右,中午午休2小时。
老川剧爱好者盼望社团获更多关注
11日,82岁的川剧爱好者彭建忠早上6点从沙坪坝三角碑附近的家中出发,坐了近2小时公交车,赶到化龙桥社区。彭建忠说,现在,主城区普通川剧爱好者能够加入的川剧社团有4个,除化龙桥社区之外,重钢、双碑和南坪各有一个,“比起过去,少了很多。”
除了川剧社团数量的减少,彭建忠还明显感受到观众数量也少了:“以前我们聚在一起唱一出戏,少说也有几十人围过来看,现在除了附近居民路过时驻足听一会儿,就没什么人了。”
化龙桥社区居委会主任郭敏说,除了川剧社团,该社区现在有9支文体队伍,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区还请来居民当中的退休教师,开设起国画、舞蹈、书法、作文等培训班,吸引很多居民参加,但唯独川剧社团,没人主动来学。
对此,彭官年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化龙桥社区里的川剧社,电视里最好也能有固定时段播放川剧曲目,拓宽川剧艺术传承和保护的渠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