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州的川剧事业劫后余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蓬勃发展,走向繁荣。

在“样板戏”风靡一时的“文化大革命”中,巴中县川剧团被宣布撤消。1970年冬到1971年春,巴中县川剧团、县曲艺队均被巴中县革命委员会委派的解放军军宣队带到远离巴城百里之外的茶坝中学搞“整顿”。1971年3月,巴中县革命委员会派解放军代表张汝煜到茶坝中学宣布了巴中县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巴中县农村川剧团、撤销巴中县农村曲艺队的决定”(即“巴革发[71]88号”文件)。巴中县农村川剧团、巴中县农村曲艺队两个专业文艺团体的绝大多数演职员工全部“安排”到煤矿、工厂、商业、手工业、饮食店、搬运社等厂矿企业。两个文艺团体共百余人中,仅有当时参加“样板戏”剧组的演员、演奏员等十余人被安排到巴中县革委会成立的“巴中县业余文艺宣传队”改唱京剧“样板戏”,其余人员调离剧团,改行易业。

1971年10月,新成立的巴中县委指示,将县业余文艺宣传队、赴襄渝铁路慰问团文艺宣传队的主要成员合并在一起,正式成立新的专业文艺队伍“巴中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后,陆续招回个别已经改行易业的川剧工作者,开始上演一些川剧现代戏。1972年9月,巴中县文艺宣传队创作的现代中幕川剧《高岭凯歌》参加达县地区文艺会演,因观众已有几年没有看过川剧了。当巴中代表队开幕的川剧锣鼓一打响时,竟然震惊了全场。

1977年4月,巴中县文艺宣传队恢复上演传统大幕戏川剧高腔《十五贯》,数以千计的观众抢购川剧票。尽管一天演两场,戏票还是一购而空;1978年5月,巴中县文艺宣传队恢复上演传统神话戏、川剧高腔《白蛇传》。当每场票毕挂出“客满”牌时,很多观众望牌兴叹。甚至有不少的观众找“关系”,走后门,托人说情求购川剧票;是年6月,巴中县文艺宣传队到通江演出川剧大幕神话剧《白蛇传》,通江观众掀起了看川剧的热潮,到万源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的夫人何连芝老人演出,受到万源县委领导的称赞;在达县演出《白蛇传》时,轰动了达城。1978年7月,巴中县文艺宣传队更名为“巴中县川剧团”,恢复了原川剧团的建制。创作、演出现代川剧《巴山红梅》、《友谊桥》参加四川省首次“川话剧调演”,受到中共达县地委和地区行政公署的赞扬和嘉奖。并先后两次给巴中县文艺宣传队赠送大幅锦旗,其中一幅的题词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共达县地委第一书记李香山夸赞道:“川剧之花开在巴中!”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其他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政策。通过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文艺政策,在1971年3月撤消巴中县川剧团时离开的大批川剧演员、演奏员也相继被调回剧团的原工作岗位;1979年春,巴中县委、县革委批准川剧团在全县招生,在县委党校内举办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期少年川剧演员训练班(这期训练班就是后来在达县地区和成渝两地深受赞誉的巴中县川剧团少年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