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8日,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折子戏《斩单通》、《贵妃醉酒》、《三瓶醋》、《西川图》和大幕戏《荆钗记》,在四川省川剧院轮番上演,这也标志着由四川省川剧院与重庆市川剧院联手打造的“巴蜀名院” 经典川剧周末演出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带队前来的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花奖得主沈铁梅还应蓉城戏迷要求,即兴演唱了一段《凤仪亭》,惹得不少戏迷纷纷点赞:“值回票价了!”

川渝交流

吃了“成都菜”再尝尝“重庆菜”

上次沈铁梅来蓉演出,已经是2012年。3年后再来蓉,沈铁梅却将舞台让给了年轻的演员。不过,这并不妨碍成都戏迷的热情。

记者看到两天的现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处都站着不少观众,晓艇、刘芸、许明耻等川剧名家也纷纷到场扎起。还有戏迷自带竹椅、小马扎来看戏。有意思的是,观众席中,既有60、70岁的老戏迷,随演员一起摇头哼唱,也不少有00后小戏迷跟着一起“牙牙学语”。

表演结束后,沈铁梅登台致谢,话音屡次被台下戏迷“唱一段”的喊声打断。见到了蓉城戏迷的热情,沈铁梅即兴演唱了一段《凤仪亭》。

清亮透彻的嗓音,瞬间赢的了全场掌声,不少戏迷纷纷点赞:“值回票价了。”

演出结束后,沈铁梅在后台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她介绍,以后春秋两季,四川省川剧院和重庆市川剧院将强强联手,定期带着各自的优秀剧目开展交流演出。“成都和重庆,历来都是川剧重镇,启动‘巴蜀名院’系列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成都、重庆两地戏迷看戏的需求,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能看到优秀的川剧,也是出于川剧自身发展的需要。”她说:“戏曲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院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同一个戏,不同的院团来演也有不同的特点。两个院团开启这种艺术交流,让观众吃了‘成都菜’,也能尝尝‘重庆菜’,同时也成为行业内进行交流的平台。我们在考虑,双方还可以进一步合作,联手恢复一些几十年都没有再演出的戏。”

推广川剧

先“小清新”再“重口味”

此次来成都演出,同时也是重庆市川剧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川剧艺术走中国”的第三站。此前,“川剧艺术走中国”已经先后在贵州遵义、福建泉州等地进行演出。成都之后,还将去武汉等非四川方言区域演出。

不过,沈铁梅并不担心其他地区的观众对川剧的接受程度。“四川方言是普通话语系,而且演出的时候都有字幕,所以语言障碍并没有太大问题。”

在沈铁梅看来,要推广川剧,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对于传统戏曲而言,观众就是水。传统戏曲就需要经常到观众中间去,特别是跨省演出,观众才会了解你。在中国戏曲百花园里,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川剧是戏曲中的重口味,既雅又俗,非常有特点。我觉得对于戏曲而言,除了要行业内自己传承创新之外,还需要主动出击,进行推广与营销。”

在推广川剧过程中,沈铁梅也有不少创新举措。比如在国外尝试川剧与交响乐跨界的《凤仪亭》和《思凡》。“推广川剧,可以通过好的策划把传统戏曲移植到时尚中去。川剧和交响乐的跨界是一种尝试。中国传统戏曲出国,在国际平台上去展示,往往怕因为听不懂,选的大都是动作戏。这样一来就体现不出传统戏曲的张力。还有很多传统戏曲出国时,常把很多剧种放在一起,做成拼盘式的,这也是一种方式。不过我觉得,如果能够一台戏整体走出去是最好的,可以把一个剧种的魅力完全展现。《凤仪亭》和《思凡》的尝试,都是以唱为主的,希望能够让国外观众在声腔上、表演上慢慢接受川剧。”

早前央视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中,沈铁梅也曾担任明星的戏曲导师,这也为川剧带来了不少人气。那么,如何更好地向年轻人推广川剧呢?“推广川剧也需要有策略,需要细分观众。比如年轻的观众就需要用一些经过整理的大幕戏,比如《金子》、《中国公主杜兰朵》、《灰阑记》、《巴山秀才》、《变脸》,它们都融入了当下的审美,年轻人接受起来更快些。”沈铁梅说,“就像喝酒一样,啤酒、红酒、白酒一点一点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52度白酒就把人整翻了,可以先来点‘小清新’,等他上瘾了,再上‘重口味’。”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 荀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