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01、9、4、19:00
地 点:中央电视台1000平米演播室
主持人:姜 昆(以下简称昆)
嘉 宾:沈铁梅(以下简称梅)
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们《戏曲人生》的节目现场,这里是演员向观众倾诉衷肠的场所,这里是观众向演员了解真情的地方,这里也是观众与演员感情互动,双向交流的场所。为使大家更多的了解我们的节目,我们同时开通网上交流,我们的网址是WWW.KPWORLD.COM,。另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的戏曲曲艺节目《空中大舞台》,也将在周一,周五,周六下午2点的节目中随时播报节目的有关情况。好,现在我们就请出本期嘉宾---巴渝名旦沈铁梅。
[掌声中身材小巧玲珑沈铁梅上场。
昆:我们一叫铁梅的名字,我们就想到京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你起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有现代戏的影响呢?
梅:我父亲也是戏曲演员,那个时候不唱旦角了,改唱李玉和了,我出生后就给我起了沈铁梅这个硬梆梆的名字。
昆:沈铁梅是川剧演员,川剧我一直没看过,一提川剧我就想起笑话,川剧《以革命的名义》,连列宁叫捷尔任斯基名字都是半说半唱,(模仿川剧)“捷尔任斯基,快去把敌人抓起来”,幕后女合声伴唱,(模仿川剧)“这是列宁的意思”。
梅:你刚才说的就是川剧的高腔,高腔就是有放腔、领腔和合腔。
昆:在北京呢,讲的是听戏,看戏,而川剧讲的是看戏。川剧里有很多绝活,譬如“变脸”,有个电影叫《变脸》,朱旭主演的,演的就是川剧的故事。还有“吐火”,像李慧娘那样,对着魔鬼一张嘴,像火焰喷射器那样,嗖地一下喷出挺老远。
梅:还有“提慧眼”,“藏刀”。
昆:这些绝活都在川剧艺术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川剧就是像铁梅讲的“半说半唱”。我听说沈铁梅在川剧的继承和发展当中,对当地的唱腔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更多的人提高了对川剧的喜爱程度,使川剧更具魅力和欣赏性。
梅: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戏曲。我唱了十年京剧,后来才唱川剧,可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唱川剧人家都说有京昆的韵味。
昆:川剧是个地方性极强的剧种,你对它进行改革,是不是想让天府之国以外的人对它产生兴趣?
梅:是的,这也是我的指导思想。川剧是以“三小”见长,表演见长,所以这个剧种对唱腔不是很重视。
昆:你等等,你给观众解释一下,什么“三小”?
梅:“三小”就是小生、小旦、小丑,戏中演员都注意表演,所以唱腔就成了薄弱的环节。所以,观众就说川剧好看,唱腔却不敢恭维。从我搞了20多年戏曲经历来看,一个剧种如果声腔搞不好,那么这个剧种就树不起来,我认为川剧是能够唱好的,那就需要演员要有一定的素质,演唱的方法也要科学。先从川剧的本体改起,如果离开本体那就不是川剧了。注重在川剧美的基础上改造声腔。我觉得音乐是陶冶人们美好情操的,旋律不美,谁也不会喜欢,强调在美的基础上塑造角色,完成一些技巧。
昆:我们这个节目是给全国观众看的,很多观众没过看过川剧,一些观众只看过陈戈主演的电影《抓壮丁》,他们对老的川剧什么样,新的川剧又什么样,全然不知,你给唱两嗓子,谁大家作个比较。
梅:(清唱一段老川剧)过去的老川剧只有说而没有腔了,这是它曲牌体的一种形式。对川剧进行推陈出新时,我就强调它的旋律性,用优美旋律演唱川剧。
昆:用优美旋律刻划人物,推动剧情发展,这是川剧创新的关健,解决问题首要的就是要突破主要矛盾。铁梅,你一开始学戏是跟谁学的?
梅:是跟我父亲学的,因为我爸爸是唱京剧的。
昆:接到录制铁梅节目后我问了北京戏曲界的许多朋友,他们说,铁梅的父亲是国内有名的男旦,叫沈福存,也是当今京剧“四大男旦”之一。我看到今天网上的30多个问题,有一多半是有关你父亲的,看来你父亲还是有影响的,很多戏迷还很关心他。
梅:谢谢!
昆:你学戏是受你爸爸影响,你从小就看戏吗?
梅:是的。我出生文革后期,“四人帮”说男旦是六十年代怪现象,男旦也就不能登台了。我父亲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他半路出家,改唱小嗓老生,在家里他就用京剧做为摇篮曲晃我入睡,所以懂事后我一听到京剧就有一种激情,我3岁时就可上胡琴,就是跟着胡琴唱,八个样板戏我会唱,从头到尾都能唱,而且还可以不停地换角色。
昆:你妈妈也是个旦角演员?
梅:是,她是唱川剧的。我爸爸是重庆人唱京剧,我妈妈是安徽人唱川剧,整个一个大拧盖。
昆:我去采访,人家说她家里是一窝旦,我说这多不好听,南方有这习惯,家里如果都是旦角演员,就叫一窝旦,铁梅你一开始学的是京剧,后来怎么改成川剧了?
梅:我爸爸给我起铁梅的名字是因为易记,也希望我将来成个京剧演员,我13岁时,剧团京剧班不招生,只有川剧班招生,我爸爸就做我工作,让我考川剧团,我临阵磨枪,跟妈妈学了两段川剧,考试时唱的还是京剧,结果被录取了。到了川剧团后,我第一次流了泪,因为我难以割舍对京剧的感情。
昆:铁梅从一开始不看、不接受川剧,最后到喜欢,立志川剧献身,这中间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梅:进学校前,我父亲跟我说,这几年你不能唱京剧了,我问为什么,爸爸说串了门怎么办,你要煞下心来学川剧,川剧里也有很多东西可学。我家住在剧团里面,我学戏的五年里,回家里我也不敢唱京戏,有时我哼哼了几句京剧,父亲一个眼神递过来我就马上打住。但是我的京剧底子对我后来学川剧帮助特别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川剧的博大精深,也发现了川剧的一些特点,它对人物刻划特别细腻,表演非常生活化,但又不完全拘泥于生活,而且是包容性特别强的一个剧种,在声腔上我也借鉴了一些京剧的的发声方法,后来演《贵妃醉洒》时,有的观众就发现了京昆的色彩,当他们打听到我是沈福存的女儿,就称赞说怪不得能看到京剧的功底,我也发现观众接受我的唱法,使我感到有一种子说不出的快乐,暗下决心自己一定在这方面下些功夫,摸索出一条川剧演唱的创新之路。
昆:前不久我到过成都附近的三星堆,深切地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冲击力,使人感到震惊。那么我想川剧是巴蜀文化的奇葩,人们又称赞沈铁梅的演唱又有巴蜀文化灵秀之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你做为川剧的青年表演艺书术家,又做为重庆川剧院院长,是怎样继承前辈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
梅:小时候我学戏时,不管天多热,你父亲给我一个小板凳让我坐着唱,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我都知道是让我唱大唱小,如何运腔。家里有人来,父亲就让我唱上几段,我不好意思唱,等客人走了,父亲就训我,打我,逼我哭着也得唱,要求特别严格,我的每部戏都经过他的手,每次演出完了,看到台下父亲的脸色好,就说明演得还可以,要是冷着脸,回家非挨训不可,然后指出我的毛病。他把他所有积累的精华都传给了我,我是踩 着他的肩膀攀登的。另外我最敬佩的是我恩师竞华老师,她和陈书舫、廖静秋老师同在四十年代享有盛誉,她是个实力派演员,最著名的戏是《柜中缘》,她可以自编,自写,自谱,是个很有修养的人,1987年我拜她为师,当时她在成都,我在重庆,这样两地之间学习非常不方便,。她有60多个徒弟,但最喜欢我,她说铁梅就像“填鸭”一样,灌进东西就能消化多了东西,领悟力强。竞老师从旧社会走过来,非常保守,在内行人面前从来不唱她精到的唱段,但她对我毫无保留,“竹筒子倒豆子”,全身心地对我传授技艺,我们师徒关系非常好。记得1988年我为了夺“梅花奖”,我把她接到重庆,学她的《三祭江》,她从早到晚帮我练,我都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报答她,我就用每天变换早餐的形式报答她。我们共同设计了《三祭江》的唱腔 。她那种敬业爱戏的精神对我教育非常大,我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昆:铁梅的成功,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慈父的教诲,所以说,她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长的。你的老师看到了你获奖的情景吗?
梅:我第一次获得梅花奖时,我的老师看到了,她激动得流了许多泪。1999年,竞华老师检查出肺癌,我心里非常难过,她化疗期间需要疗养,我就把她又一次接到重庆来,刚好是拜师10周年的那一天。这10年间,我往返几万公里,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许多许多。在她患病期间,就是在后期她的喉管都动了手术,她一见到我就仍然手把手地教我唱戏,她说我要抓紧时间,把她的技艺全教给我。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晚会,我给教师打了一个电话,老师就在电话里教我如何处理唱段。我有几个戏,譬如《王三巧挂画》,就是她在病榻前教我的,那时她已经唱不了来了,我就放她的录音,然后我唱,她就嘶哑着嗓子很小声地指出问题。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那次演出我老师30多年来演出的戏《王三巧挂画》,那是个星期天,我很早就到剧院后台化妆准备,临上场前,我家人都来了,我爸爸妈妈妹妹脸色都很不好看,我是个很敏感的人,问发生什么事了,爸爸说我知道你是个很坚强的,竞老师的病你也知道,你是演员你得控制,你的老师已经离开你了……(哽咽)
昆:我们引导演员讲讲她的老师,就是要讲讲戏曲的传统.戏曲最早的继承方式就是老师口传心授,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传下来靠什么,靠的就是对这门艺术非常忠心的老艺术家们,他们为此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都搭上了,为的是优秀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从此传下去,发扬光大。
梅:(忍着泪水)川剧<<王三巧挂画>>几十年未上演了,知道老师去世的消息,我想怀念她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观众献一台好戏,于是我强忍着眼泪登台演出,当时我在台上的时候,眼前出现的都是老师在我身边教我学戏的情景,有好几次都哽着咽喉唱不出来,我强忍着唱到期最后,我对观众说,今天我非常悲伤,这是天意吗?我老师几十年没演的戏我今天唱给大家了,可是她已经走了.今天的演出,是我对川剧竞派艺术的延伸,这也是她的期盼,她也希望我继承她的艺术,这时全场的观众都很悲伤,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他们都知道竞华老师是川剧表演艺术家.到现在我还奇怪,老师怎么就在我首次演出<<王三巧挂画>>那天去世的?
昆:这没什么奇怪的,你的老师觉得你能演出这部戏了,她也就放心地走了,所以你眼前出现的都是老师一招一式教你学戏的情景,这不是简单的一种重合,这是一种老师传授境界的一种升华,一种简单的传授已经变成心与心之间感应上的交流,当她的一招一式都魂绕在你的脑海里的时候,她就含笑而去了,我想那天你重复的就是你老师最拿手的唱段和最精彩的身段。
梅:我的教师没看过我的<<金子>>.
昆:我解释一下,川剧<<金子>>是从话剧曹禺的<<原野>>改编而成,在此之前还有过刘晓庆杨再葆主演的电影《原野》,刘晓庆演的金子。
梅: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喜欢上川剧,也决心投身川剧,从此我也开始注意川剧艺术的优点,譬如细腻的细节处理,灵活的表现手段,伴唱气氛的情感烘托等。
昆:那你能不能重点介绍一下川剧是如何细腻处理情节的,让大家再看川剧时知道该琢磨的地方。 梅:川剧人物内心外化的表现,就很独特,有一部叫<<巴云射雕>>的戏,讲的是两个年轻男女一见钟情,两个人的眼神互相都盯死了,在舞台上就做出一个造型。这时姑娘的嫂子就过来了,剧中两个青年人的眼神已经是一条有形的线,这位嫂子就用手勾那根线,两个人眼神就跟线的方向移动,最后嫂子用手敲这根线,随着锣鼓当当地敲出声音,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这种人物内心外化的表现是川剧独有的,别的剧种不多见。
昆:在对川剧发展改革的中你对最优秀的东西怎么认识的?
梅:我觉得川剧优秀的东西就是它非常生活,昆曲它很规范,表演高雅,演的大多是大家闺秀、深宫内院的事,而川剧的精 髓 就是生活,它的表现来源于生活,给观众直接交流的机会,我说川剧的帮腔形式是非常超前的,它时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时而是情感的渲染,时而又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比如在<<金子>>中,焦母打死小黑子时,帮腔就唱道:“死老婆子,你打错了”,实际上是代表观众告诉她你打错了,你打的是你孙子,这就是川剧的传统,我觉得应该保留下去.
昆:歌剧<<江姐>>中多处就有伴唱出现,是不是向川剧学习来的?
梅:是的.比如越剧也借用了川剧的帮腔.
昆:<<沙家浜>>里也有”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合唱,但是它不像川剧那样将帮腔深入剧情中代表某一方面意见.
梅:这是川剧独有的,也符合巴蜀人麻辣烫的性格.
昆:你很难说川剧是属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还是布莱希特体系,你说它是表现派还是体验派 ,一下很难说清楚,其实川剧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在主持人的提议下,沈铁梅唱了一段京歌<<故乡是北京>>。
昆:过去北方人都说川剧好看不好听,刚才听了沈铁梅的演唱,确实是字正腔圆.
梅:所以我在川剧改革中,也要求演员唱腔字正腔圆,四川话字挺硬的,自古以来川剧的腔也是直的,改革后我们吸收了京剧的吐字方法,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也就带动了它的音乐性.
昆:传统艺术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存在很多问题,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有识之士对它进行分析研究,逐渐地完善它,以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听了你的演唱后,赞不绝口地说你把声乐的东西注入进古老的艺术,使川剧焕发了青春.
梅:1985年,金老师到重庆来教学,我也是学生,他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唱一段,当时我唱了一段川剧<<拷红>>,他就问我的老师是谁,你唱得是不是川剧啊?你唱的川剧怎么跟我听到的川剧不一样呢?然后他就讲了,戏曲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用半大嗓子结合,这样才能出新.
昆:对传统的东西不改造就影响它的演出效果,我们广播文工团到东南亚演出,有两个演员一老一少,演的是同一个节目,青年演员由于演唱字正腔圆受到欢迎,而老演员固守传统吐字不清备受冷落,是年青人为古老艺术注入了一种活力,听说你还把川剧艺术做为课题来研究?
梅:是做一种探索吧,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找准川剧的位置,比如在<<生命>>中,高腔传统说法就是高,我觉得用演员最饱和的那段音域演唱,观众才爱听,扯着嗓子观众听了也不舒服,你让演唱达到一定高度,那不是她最佳音区,完了,我是不走这条路的,<<金子>>这出戏,我就要求作者、作曲给我设计一些下行的腔,这样更能表现一种厚重。
昆:<<戏曲人生>>栏目通过这小小的计算机已经跟外面联系上了,现在有许多网民正在听我们对话,现在屏幕上出现这么多问题,一个叫“一阵风”地问,你唱川剧有流行歌曲的味道,老艺术家们能接受吗?
梅:我觉得它不是流行的味道,是时代的气息.确实我在换气时用了一些流行歌曲的方法,吞吐用了一些,比如把邓力君轻说的方法,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川剧声腔改革上没有骂我的,我还可以斗胆地说,目前还没有,老艺术家们非常支持我,老观众也是认可的.
昆:沈铁梅的创新能得到老艺术家,老观众认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观众鼓掌。
昆:一个叫”狐狸尾巴”的网友问,我很喜欢你演唱,到哪能买到你的VCD.
梅:现在市面有的都是盗版,明年年初我会抽出时间录制一张的..
昆:一个叫”青蛙王子”的问,您常到国外演出吗?外国人喜欢川剧吗?
梅:我也到过几个国家, 带去的是川剧<<白蛇传>>、<<潘金莲打饼戏叔>>,他们都很喜欢.演员用形体表现潘金莲内心世界,用打饼的动作挑逗勾引的小叔子,这些他们都是能看得懂的。还有<<金子>>这出戏,虽然语言上不懂,但整个形式上他们都是懂的,像栗原小卷来四川演话剧<<四川好人>>,观众也是看得懂的.
昆:有人告诉我,你曾经离开过川剧舞台,还做过买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能跟我们的朋友讲一讲吗?
梅:其实我在事业上还是有一些坎坷的,我从14岁开始学戏,我是我们班第一个登台唱戏的,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骄傲的帽子就戴到了我头上,1988年我获得了梅花奖,有些领导因为对我有看法,使我没有更多的机会在舞台上展现,总觉得身上有使用不完的劲释放不出来,使我的心情特别压抑,“空悲切,面对嘉陵江水滚滚流”,川剧不让我上,那我就去唱歌,给青年观众唱他们喜欢的歌,搞“曲线救国”吧,实际是在寻找一个施展的空间。那个年头,我的工资也非常低,也是为了生活朋友们就劝我做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我也发觉我不是商人的坯子,因为演员是很感性的,没有宰人的心肠,做生意不是我的长项,我仍然想在舞台上发展,我一直暗暗地想,我不要被别人淹没,我要自己站起来,那么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我要搞一个个人演唱会,但演唱会需要资金,我就开始向社会募集找赞助.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但也得硬着头皮去做,在拉赞助的过程中,我碰见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以为我们搞艺术的人很开化,直接问,我帮你你付出什么,我回答说如果是这样,我情愿不做这件事也不会出卖我自己.这天我回到成都宾馆,流着眼泪给我的朋友们打电话说演唱会我不想搞了,但朋友劝我坚持下去,不要怕困难.就这样奔波了两年,1994年我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成功地举办了“沈铁梅蜀调梅音独唱音乐会”,四川省知名艺术家们看了演出之后给予比较高的评价,同时也使我没有被淹没而重新站立起来.
[众掌声。
昆:每个人干事都有原因,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离开这个舞台,离开自己喜爱的事业.当然我们不要去追究是什么导致了她有这番经历.但通过这段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她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挫折时,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强地站起来了.做生意她赚了一点钱,她用这笔钱找剧本、找作曲、搞剧目。
梅:大家都说我开辟了川剧两个“第一”,第一个举办了川剧演员独唱音乐会,第一个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出川剧。做为戏曲,一般来说,都是用表演弥补唱腔,用唱腔弥补表演,我举办独唱音乐会,就是证明在没有服装和表演辅助时川剧声腔的魅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川剧的声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把时代的气息注入传统艺术。
昆:戏曲艺术贵在传统难以创新,沈铁梅在戏曲界带了个好头,就是敢于革新传统艺术,以适应社会需要.你说川剧好看不好听,那我就把好看的去掉,用大的乐队伴奏川剧选段,你看好不好听,让大家感受到戏曲演员的功底。
梅:以此证明我们川剧演员是经得起考验的.
昆:前面的对话,铁梅都有提到<<金子>>的地方,现在我们就集中谈这个话题。<<金子>>这个剧目,是川剧在北京上演的最为成功的一出戏,据中国戏曲学院老师讲,<<金子>>已经编进戏曲教材的范本,可见它的份量,先看看她身后的照片,哪些是<<金子>>的剧照?
梅:(指着演播室四周的照片)这几张都是,这是张表现金子狂喜的,这是张表现金子悲痛的,这张是金子跟她软弱的丈夫焦大星的。
昆:对于<<金子>>许多朋友不了解,它出自于长篇小说<<原野>>,曹禺将其改编成话剧,还有刘晓庆杨再葆主演的电影,还有歌剧、湖南花鼓戏都演过这个题材,京剧也有,叫<<原野情仇>>,你在人家后面搞川剧<<金子>>,想达到什么样目的?
梅:从获1988年梅花奖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自己的剧目.我们团的一名编剧想为我改编<<原野>>,正合乎我的想法,于是我们一起前后折腾腾了三年才搞出了川剧<<金子>>,当初我们想,不怕别人演过,不怕“炒冷饭’,只要找准我们的特色,就会成功的。
昆:从戏里能够看出,金子这个角色是为你度身而作的,《金子》同《原野》剧目有什么不同吗?
梅:别的剧种的《原野》,都是以仇虎为主的,表现复仇的主题,而《金子》是以女性为主角,以金子的命运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让观众去关心、去理解。上次全国妇女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代表们都看了这个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大姐看完《金子》也大为赞赏。这个戏我们改了十二稿,排这个戏我也付出了很多,因为我过去学的都是传统戏,对现代戏中人物怎么走路、怎么说白都没有经验,唱腔节奏也把握不准,那时候我在夜里经常失眠,整天想的就是怎样塑造好金子形象,有的专家也对我说,许多话剧女名角都演过金子,如果你演得没有特点是会砸锅的,但我凭着一种不折不挠的信心,从生活中挖掘人物性格。金子性格泼辣,但做为女人也有她柔情的一面,在剧中既表现了金子突出的性格,也表现了她内心的温淳和善良。
昆:《金子》在北京演出,引起了轰动,在这之前由魏明伦给北京带来了川剧力作《潘金莲》、《图兰朵》,比起这两部戏,《金子》在演员方面的影响是最大的。一台《金子》出来个沈铁梅,一台《徽州女人》出来个韩再芬。在《金子》排练演出中间有哪些事情你特别难忘?
梅:为了参加当时四川国庆演出,我们连续三班倒排这出戏,因为劳累过度,我的耳朵出了毛病,我说我得去看病,导演说不行,你一走全团都得停下来,就这样挺了半个月,最后实在不行了我就去了医院,医生看后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右耳听不见50分贝以下的声音,这是我为《金子》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也是最致命的代价。我是搞艺术的,丢了一个耳朵是非常遗憾的。
昆:今天到场的观众有谁看过《金子》,请谈谈感受。
[一男观众站起接过话筒。
男观众:我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今年毕业已经成为老师了,我叫姚志强,我认为《金子》从剧作、导演到演员做得很出色,舞美、乐队配合也非常到位。今天我们学院来了许多人,我们也把《金子》移植成了京剧,《金子》剧组的同学也全都来了,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对沈铁梅的表演,对川剧的高腔也越来越喜爱,大家也非常想结识您。
[姚老师介绍京剧《金子》剧组演职员。
[演金子的女学员站起接过话筒。
女学员:我今天特别想跟您交流的问题是,您在创作金子这个人物,是通过哪能些手段,哪些外化动作刻划金子内心世界的?
昆:现场考试。
梅:对金子性格刻划我用了辅垫法,由浅到深,如果金子每个动作都显得泼辣,那也就使人讨厌。比如金子的脚步,就不能像三寸金莲般碎片轻移,她因为是野煞煞的性格,所以我就用大摆的姿式,脚步拉得很开。还有在第一场里,他见到仇虎,嘴里嗔怪:“你死到那里去了”,紧跟随着设计了一个男女托举的动作,金子在仇虎的背上用打着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金子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的情景。还有仇虎说要将她从焦家抢走,金子有个跳到仇虎双脚上的动作,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农村女人的野性,而突出了了川剧载歌载舞的形式。《金子》之所以成功,就是它没有拘泥传统,而且做到了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完美事融合。《金子》只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戏。虽然〈〈金子〉〉脱胎于话剧,但不是话剧加唱,而是成功地融进了戏曲很多元素。
[中国戏曲学院一学员站起。
一学员:对〈〈金子〉〉你感到有缺陷吗?
梅:〈〈金子〉〉的结尾太匆忙了,跟前面的重头戏有些脱节。
昆:在观众中有个为沈铁梅鼓掌最起劲的人,她就是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现在请刘老师说两句。
[刘玉玲站起 。
刘玉玲:我跟铁梅因为有共同的追求,所以我们是非常谈得来的,每次她来北京我们见了面都有说不完的话。她的〈〈金子〉〉我爱看,她的唱我还爱听。声乐界与戏曲界交流,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沈铁梅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步子是正确的,她吸收了声乐和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运气、她的共鸣、她的真假声结合都非常好,而且高腔贴得那么稳,声音一点不抖,穿透力非常强,动听得很,用声音塑造人物,唱得是声情并茂,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没有很好的声音支持,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铁梅在汲取中并没失掉川剧的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
昆:铁梅,你学过河北梆子没有?
梅:1989年,我们一块去山西演出,那时候我只会哼一句刘老师的〈〈大登殿〉〉,不会唱词,这也说明戏曲只要你记住它的腔调就记住了这个剧种,所以我在团里就强调一定要改好川剧的声腔,旋律要加强,人家记住了川剧的旋律也就记住了川剧。
昆:豫剧你学没学过?
梅:豫剧我也知道一点,我看过豫剧电影〈〈朝阳沟〉〉,〈〈花木兰〉〉等,我在川剧声腔中借鉴了梆子和豫剧,比如豫剧中“啊啊”的垛板处理,我们就加到了川剧中。
刘玉玲:所以我们说,〈〈戏曲人生〉〉不但是给戏迷看的,也是给我们同行看的,真正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铁梅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知道你的长处在哪,自己的短处在何处,这样人就能进步。大家都知道,现在剧团生存很困难,〈〈金子〉〉进京到人民剧场演出,是在半夜里等中国京剧院拆完台后,他们连夜装台,第二天早晨开始合成,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钟,然后就是化妆、候场,晚上就演出了。金子的戏那么重,人又没有时间休息,可演出时声腔还是那么棒,表演还是那么精彩,如果没有平时地勤学苦练,是做不到的。
[众鼓掌,刘玉玲回到观众席。
[一男青年站起接过话筒。
男青年:沈老师,你演的〈〈金子〉〉我看过许多遍,您在剧中对每个角色的感情交流都是那样投入,我想问您在舞台上是如何确立自信心的? 梅:自信心应该是每个演员都要具备的,但不是每个演员都有的。演员在舞台上要有号召力,要观众感情随着你的命运起伏线走,你的眼神到什么地方他们都会跟着走,你的思维到什么地方他们也会跟着你,你要成为剧场的磁场中心。我一直认为我绝不比别人差,但我今天跟姜老师坐在一起,心里还是有点紧张。
[姜昆笑。
昆:就像让我谈川剧,我也紧张一样。
梅:让我唱,让我表演这是我的强项,不过我也锻炼出来做报告了,因为我当了院长了,经常也得危襟正坐讲讲话,解释文件、总结工作呀,也得说呀,这就叫赶鸭子上架。
昆:刚才这一番对话,使我看到一代戏曲艺术家,还有年轻的戏曲学院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地追求,使我们坚定了祖国戏曲明天更灿烂的信心。
[看桌上电脑屏幕。
昆:有个网友叫“咚咚锵”,他问沈铁梅,你现在已成为川剧栋梁,你想让你的孩子干这一行吗?
梅:不好意思,在事业上我是个成功者,能够画出一个比较圆的符号。我第二次获得梅花奖以后,仍然是一脑门子艺术,但回到家里后还是感受到非常孤独,我现在仍然是单身,还没有结婚,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女性。
昆:一个完整的女性,不但要有事业上的成功,而且还要有家庭上的成功,我们预祝你第二次成功。
[众鼓掌。
梅:谢谢!谢谢!
昆:现在网上还有个贴子,她问你对青年川剧演员有何看法?
梅:现在戏曲不景气,特别需要我们去培养新人,我们重庆川剧院有一批刚毕业的学生,我看见他们就像看见我过去一样,看到了川剧的延续,我们就是要把我们的积垫传授给他们,营造很好的戏曲生态环境,使川剧更好地枝繁叶茂,如果说我以前所处的环境好,我就会发挥更多的光和热,我做为一个领导一定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不惜一切代价他们营造好的环境。
[从鼓掌。
昆:一个叫“蜀客”的网友问,沈铁梅,我们也知道你事业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受到压制,你曾离开过舞台,去做生意、去唱歌,现在你站在一个新的高峰,你已经是重庆川剧院的院长,你现在已在风头上,你怎么看待你的过去?你怎么对待过去反对过你的人?
梅:我上任时我就跟在大家讲如何捋顺几大关系,首先是我与同行的关系,我说,我们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都是为了川剧的进步,我们都是舞台姐妹、舞台兄妹,过去有一些过节、磨擦,都应该云消雾散,因为大家都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事业走到一起来的,我做为领导者,一定做好大家的协调工作。第二个关系就是我与学生的关系,这些学生是川剧的后代,是川剧的希望,我爱护他们就要像母亲爱护子女一样,积极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昆:有一个叫“忘不了你的眼睛”的网友说,你父亲沈福存是我最喜爱的京剧演员这一,他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梅:我父亲从小就爱往卖留声机的地方跑,他是跟着留声机学会唱戏的。他的表演是非常开放火爆的,他表演就是我们国画的大写意,他演的〈〈玉堂春〉〉,一段表演就可得到十几次掌声,所以我从观众角度来看,我特别喜欢“男旦”,“男旦”艺术很值得专家研究。
昆:“男旦”艺术在戏曲历史上确实占有一定位置,男旦的共鸣腔应该比女的更好一些,他能把女子学得惟妙惟肖,从体态到声音比女人还女人。
梅:男旦的一招一式都非常细腻,而女的就差些了。
昆:模仿者更逼真,大家都知道,一次比赛中卓别林得了第七名,那前六个都是假的,就是比卓别林表演的更逼真。还有个网友问,川剧想开拓北方市场吗?
梅:做为川剧不但要开拓北方市场,而且要开拓国内国外的市场,经过我和同仁们的努力,川剧明天会更好。
[众鼓掌,观众献花,结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