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南北四条河,指的是川剧的四条河道,也就是川剧的四大流派。上,是上坝,就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下,是下川东,重庆以下的川江沿岸;南,资阳河,指川南的沱江和岷江流城;北,川北河,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流域。同一流域因资源、水源、土地气候等因素.形成各自的经济、人文、风俗、习惯、方言的特点,也就影响着各个河道的表演风格,形成川剧流派争妍、异彩纷呈的局面。川西坝不仅名角荟萃,而且川剧作家众多,如黄吉安、赵尧生(赵熙)、冉樵子、鸳鸯尹仲锡等“五老七贤”,都曾在成都“戏曲改良公会”的主持下进行剧本创作。这些剧本思想性、文学性强,著名的《情探》、《三尽忠》毛《刀笔误》等戏都出在川西坝。由于汉中二黄流人川西,川西坝的川剧班社都以胡琴擅长。加之当时的高腔过于原始,“饶钹喧闹,唱口嚣杂”,为省城的达官贵人所厌,于是“锦城丝管日纷纷”、以弦乐伴奏的胡琴戏发达也就很自然了。尤须一提的是,川西坝的“胡琴”,是纯正的川味,不夹京剧腔、汉剧调,而且锣鼓也由大改小,减少嗓音,在打法上多加花头,使富于变化、悦耳、轻柔、动听。

下川东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直辖市的万县、涪陵等地区。重庆是水陆交通枢纽,商业重镇,因而观众杂、剧种多,不仅有川剧,还有京剧、汉剧、秦腔等戏班。剧种间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下川东也以胡琴戏见长,但胡琴腔中已带了楚调京味,习称“京汉腔”,与正宗川味的上坝截然不同。

由于泰腔的影响,以南充为中心的川北河弹戏腔的发展特别突出,并具有强烈的川味和川北地方特色。川北河的演员,以土著川北者为主,因为久居一地,则要求剧目不断翻新,因而川北河的“三国戏”、“聊斋戏”、民间传说故事尉、传奇戏、爱情戏和土生上长的灯戏剧目都特别丰富。以资中、阳县(今资阳县)为代表的整个内江、自贡、泸州地区的川南河道——资阳河,以高腔戏驰誉全川。因盐场地区露天演出多,激越的高腔最适合于当地。资阳河的高腔,+分注重帮腔、锣鼓套打和演唱,集“帮、打、唱”于一体,讲究套打、音韵,板式严格,不加花头,轻重、松紧、快慢都严格按照规矩。常常根据剧情改换曲牌,讲究词格和帮唱规格。

总之,不同的川剧河道——流派,在上演剧目、擅长声腔、曲牌使用、锣鼓伴奏、演员表演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后来,这些流派特点都不很显著了。因为艺人们的到处搭班,不得不适应不同河道的特点;演员为了学艺,多方“拜门”、“参师”,以集众家所长。特别是建国以后.剧团里各个河道的艺术家济济一堂,只得互相适应。川剧学校的学生面向全川,更不能专为某河道培养人才,于是川剧多流派的特点不能长保留下来,以致“有流无派”。瞻望未来,新的川剧流派,将不再以地域河道划分,而是以表演艺术家名字为标志。而一旦可以成为“派派“的艺术家形成以后,新的川剧“流派”便会重新产生出来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