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巴州的川剧事业有了很快的发展,在川北有了较大的名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巴中川剧得到了新生。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发布恢复和发展戏曲事业的指示,紧接着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北行署召开戏曲工作会议。巴中县在参加川北行署戏曲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返县后,立即召开全县戏曲艺人和爱好者(玩友)代表会议。会议之后,巴中县、恩阳镇同渔溪、清江、曾口、玉山、鼎山、茶坝、花丛等区先后成立各级戏曲改进会。这些改进会就是后来的县、镇、区川剧团。曾经流落外乡和改行易业的川剧艺人们从此进了自己的剧团,政治上有了地位,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个个精神焕发,又英姿勃勃地活跃在巴中的川剧舞台上了。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巴中县人民解放委员会宣传部、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领导全县戏曲艺人稳妥地进行了本县的县、区、乡各级专业和业余戏曲团体的“改戏、改人、改制”工作; 1954年3月,经巴中县人民政府批准,恩阳戏曲改进会转为区镇级专业川剧团。从此,巴中全县有巴中人民剧团、巴中恩阳大众川剧团两个县、镇级专业川剧团和渔溪、鼎山、茶坝、玉山、清江、曾口、化成、花丛等区川剧团和关公、梁永、三江、石城、凌云、镇庙等乡川剧团以及三汇乡一村、中兴乡六村、司城乡印盒村等村剧团。此外,巴中县各乡镇川剧座唱组织和皮影川剧班也得到恢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中、恩阳两个职业川剧团和各乡镇业余川剧团、川剧队通过编演现代川剧节目,配合人民政府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中,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为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各团队经过“改戏、改人、改制”整顿队伍,吐故纳新,建立和健全学习、排练、演出等规章制度和业务指挥机构,人员素质得到优化,演出剧目不断更新,演出质量不断提高,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巴中县的川剧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9月,四川省文化局局长彭长敦到巴中和恩阳一带视察工作,肯定了巴中县专业川剧团“艺人多是科班出身,基础好,有发展前途”;1955年5月,由巴中人民剧团团长余正派带队,沿巴河由巴中、平昌、渠县走水路赴达县参加“达县专区第一届川剧观摩汇演大会”,演出《评雪辩踪》、《跪门吃草》、《临江宴》、《五台会兄》等四个小幕川剧,全部获得“优秀奖”。首次在达县专区显示了巴中人民剧团的艺术实力,引起了达县地区领导和各县川剧团的关注;1956年5月,巴中县人民委员会根据达县专员公署下发的“文剧(56)219号”文件,将巴中人民剧院改为国营。更名为“国营巴中县川剧团”;
1957年8月,国营巴中县川剧团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在本团开展整风反右运动,把三名在“大鸣大放”中对时政表现过不满情绪、或平时对个别干部发表过“攻击性言论”的演员、演奏员错划为“右派”,并将一名“右派分子”连同几个有“问题”的人员“下放”回家,使其失去了工作;
1957年10月,经中共巴中县委、县人委批准,从全县招收中、小学生四、五十人,在巴中师范学校举办了一届川剧演员训练班,由副县长钟定九任班主任,由县委宣传部派县人委文教科干部具体领导,选巴中县川剧团艺人任教;
1958年5月,四川省川剧院一团来巴中演出,著名川剧演员阳友鹤、陈淡然、张巧凤、吴拙、蔡如雷、赵又愚、曾又珠、胡明克等精湛的表演艺术使巴中的戏曲工作者们大开眼界,受益非浅。巴中的川剧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了导排、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使巴中县川剧团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1954年、1956年、1957年先后招收的川剧新生也加速了艺术上的成熟,成为巴中川剧舞台上的艺术骨干力量。
1958年7月至当年12月中旬,巴中县川剧团参加了由省文化局统一部署的大巡回演出。到达仪陇、南部、盐亭、射洪、三台、遂宁、蓬溪、南充、岳池、广安、渠县、邻水、大竹、达县、平昌等地,均受到欢迎与各地、市、县领导的嘉奖;同时,巴中县川剧团参加达县地区1958年川剧观摩演出大会、恩阳川剧团参加达县地区1959年川剧观摩演出大会,均荣获演出奖和优秀演员奖。
1959年8月,经中共巴中县委、县人委批准,从全县招收中、小学生五、六十人,举办了新一届川剧演员训练班(后来成为巴中县川剧团青少年演出队)于当年10月1日在城南金榜山梓橦宫正式开课;1959年11月,又将恩阳大众川剧团合并于巴中县川剧团,大大充实了县级专业川剧队伍。使巴中县川剧团更加显得行当整齐、阵容壮观、实力雄厚。
从五十年代以来,巴中县川剧团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在业务上坚持“出戏出人走正路”,始终把演出和创作与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在充分利用该团老、中、青艺术人才“传、帮、带”的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采用选送人才到省地艺术学校培训与请省内著名川剧艺术家来团传艺和向兄弟剧团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时,经常组织小分队自背行李、自带道具,顶酷暑、冒严寒,徒步跋山涉水,上山下乡,到各乡镇村社为农民送戏上门,并辅导各区、乡、村业余川剧团、队。川剧队伍发展壮大,演出剧目也不断更新。建国初期,巴中县的专和业余川剧团受条件限制,只能演一些川剧折子戏和川剧大幕条纲戏。从1955年以后,逐步改为上演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编辑的“川剧鉴定本”。同时利用自身艺术力量,挖掘、整理出一批思想内容健康、艺术性较强的传统戏。大大提高了川剧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丰富了上演剧目,活跃了川剧舞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