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观众是需要培养的。任何人的知识都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对戏曲的审美也不例外。对传统戏剧的认识,笔者曾对一些外国留学生进行过调查,以下来看看调查的情况:
日本:小学到高中,没有关于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狂言、歌舞伎的课,只有国语课里可以读到“狂言”的剧本,但都是用现代日语翻译的。结果:几乎没有对“狂言”“能乐”这些传统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传统艺术面临的危机比中国要严重。
法国:话剧、歌剧在法国属于法语课与音乐课,自小学至初中学生都必须上音乐课。法语课是最重要的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最高为三年级,内容为法语语法和法国文学代表作的介绍与分析,包括话剧剧本,尤其是法国古典戏剧的经典,同时,这门课也是欣赏课。结果:在法国,话剧比歌剧更流行。歌剧票价昂贵,大多数人认为是社会高层或一些专家的娱乐。
希腊:希腊教育情况跟法国相似。主要差别是,除了现代希腊语课以外,初中有三年的古希腊语必修课,其内容包括希腊古代戏剧(悲剧与喜剧)。结果:希腊每年都要上演古代的悲剧和喜剧,年轻人有较多的观摩机会。
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高中语文课才有几个戏曲剧本,而且都是片断,都停留在对剧本文学的认识上,几乎没有欣赏课。结果:绝大部分青年人不会欣赏戏曲。
以上的对比说明:振兴戏曲必须培养观众。这里要强调一点,观众不等于戏迷,更不等于票友,现在全国各地的少年宫的戏曲表演兴趣班实际上不是培养观众,而是培养戏迷和票友,甚至是培养演员。观众是较戏迷和票友要大得多的群落,对于戏曲来说,观众是生存的土壤,票友、戏迷都必须首先成为观众而后为戏迷、为票友。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张彭春先生在演出前用英语介绍剧情,使演出大获成功;2001年,笔者的老师奎生先生导演的《夜莺》在德国演出,演出前,也是先通过翻译介绍中国戏曲的欣赏方法,结果演出也很成功。
我们可以让外国人喜欢戏曲,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喜欢戏曲?
让不懂戏曲的人懂戏曲,让不喜欢戏曲的人喜欢戏曲,这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观众的过程。笔者认为,在现今的国情下实施教育观众的计划是可行的:我国首先应该在艺术教育类大学生(这包括艺术院校的教育系学生和师范院校的艺术系学生)中开设戏曲欣赏课程,(必须再强调是欣赏课,而不是学戏课。)这些课程必须由专业教授欣赏的老师任课,这些老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授课激情。(授课激情在这里十分重要,有激情才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鸣,有共鸣才会有认同,有认同才会有热爱。)另外,也应选择比较容易说明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及抒情写意等特征的剧目,如猴戏、京戏《三岔口》、川剧《秋江》、《叶含嫣》等。这些学生在经过三至四年的教育后将走向各中小学的教育岗位,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每人要培养成百上千的学生,这些受他们培育的学生中有大部分会成为戏曲的观众,有一部分成为戏曲的专业工作者,这样,戏曲学校(学院)就有了可观的生源,戏曲就会有庞大的观众群,戏曲只要有人看、有人学、也有人做,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进入良性循环,就有了生命力!戏曲,也不例外。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