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人,一定对薛宝钗印象深刻: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与黛玉并列第一,她貌美端庄、举止娴雅、才德兼备,是金陵四大家族之薛家的掌上明珠,却最终落得个“金簪雪里埋”,引人遐思和叹惋。一直作为书中和影视剧中第二女主角的薛宝钗,即将由著名川剧“梅花奖”演员王玉梅饰演,这也是薛宝钗首次在川剧舞台上当主角。中秋节假期结束之后,市川剧研究院下半年重头戏《薛宝钗》很快投入排练,昨日已是第七个排练日,记者在现场对该剧的编剧谭愫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该剧的来龙去脉和剧本背后的故事。

独一无二

原创川剧续写红楼

已届古稀之年的著名川剧编剧谭愫,曾创作有川剧《山杠爷》《文成公主》《九美狐仙》等丰富的优秀作品,但此次新作《薛宝钗》他格外重视,几乎每次演员排练都亲临排练场,和导演、演员们不断交流,细细调整剧本。如此认真,或许是因为谭愫不仅是一位资深编剧,也是一位资深的“红迷”:“我是学文学出身,196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对文学非常爱好,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尤其喜欢,从上大学时就迷上了,从当年到现在,《红楼梦》我起码已看过十遍以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入市川剧研究院工作后,就一心想写一部《红楼梦》题材的剧本,1984年,我写出第一版《薛宝钗》,第二年上演,但遗憾演出很少,过了30年,第二版《薛宝钗》我又进行了大幅修改,剧情更精练,还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

谭愫介绍说,他的《薛宝钗》一剧从贾府遭遇第一次抄家开始,此时薛宝钗已是宝二奶奶,继而贾母去世,薛宝钗与王熙凤一同接受贾母临终嘱托,挑起家业重担,并努力争取贾宝玉的心……谭愫告诉记者,川剧《薛宝钗》是对曹雪芹《红楼梦》残本的又一次全新续写:“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剩下前80回,后40回有高鹗等很多人续写的不同版本,我为什么不能续写呢?所以我决定用川剧来续写,在忠实于前80回精神的基础上,把握基调, 组合矛盾, 编织成戏, 着力塑造一个独特、真实、栩栩如生的薛宝钗形象。”

凄美宝钗

着重凸显忍辱负重

谭愫说,尽管《红楼梦》被公认为绝佳的创作题材,但以往的戏剧和影视作品,要么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主角的才子佳人戏,要么是以王熙凤为主角的争风吃醋戏,而在曹雪芹笔下和林黛玉同样重要的薛宝钗却常常被冷落。“薛宝钗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封建社会大家闺秀,她看起来很完美,却得不到幸福,因此很值得关注。让我下决心专门为她写剧本,是起于大学时候偶然在红学研究资料上看到的一篇近万字的文章,是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写的《薛宝钗论》,里面有‘薛宝钗是一把宝剑,但却一直没出鞘’这句话,这种新奇的比喻让我突然获得启发,于是就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薛宝钗其人。”

让薛宝钗首次当主角,也与谭愫对薛宝钗的格外钟爱有关。“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美丽端庄、有修养、有智慧,而且敢于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负,她的忍辱负重是我最欣赏的特点。在我的剧本里,她既要尽力支撑颓败的家,又苦苦想要扶持和挽回丈夫,我想通过这部剧,把我心中所理解的薛宝钗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许多《红楼梦》改编作品不同,剧中薛宝钗的对立面不是林黛玉,而是王熙凤,因为谭愫认为,薛与林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与王熙凤强烈对比,则能更深刻地表现出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文学性强

回归川剧古典之美

一读到谭愫的《薛宝钗》剧本,一种川剧之美与《红楼梦》文学之美相交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记者在剧本中看到,其中有大量如诗一般的文雅唱词,尤其以薛宝钗的独白最为明显,这样的写法更将薛宝钗的德才兼备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四幕中,贾宝玉于林黛玉周年祭日来到潇湘馆哭诉祭奠,薛宝钗悄悄尾随其后,听到宝玉对黛玉的真情流露和对自己的贬低厌恶之后,宝钗走上前来,也祭拜黛玉,并说出一番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在以往续写的作品中,都只有宝玉哭黛玉的情节,但宝钗哭黛玉也合情合理,她既与黛玉姐妹情深,又伤心丈夫心中没有自己,伤心丈夫没有抱负,所以我为她设计了一段唱词‘一声声犹自回响潇湘馆,一幕幕恍惚昨日晃眼前。谁知天不从人愿,叹只叹,薄命人儿皆红颜!姐妹深情三春暖,流言蜚语数九寒。’”谭愫说,“这样的唱词延续了《红楼梦》的文学特点,也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宝钗的个性。”

谭愫说,很欣慰能借助《红楼梦》这个平台,尽可能回归川剧的古典之美。“川剧本来就具有文学性强、古典美的根本特色,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传统戏曲的古典美尤其难得。《薛宝钗》是开放式结尾,会配上非常优美和古典的无字歌,延续原著的基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