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丨墓志铭 凝练着大师一生
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
历史长河里,墓志铭各呈异彩。简短的语言,涵括了世人对他们的极致深情。为他们在曾经生活的世上,留下了最后的印记。
每一种墓志铭的表达,都是静静地回味翻寻。如韩信高度概括的人生,“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或者像司汤达简朴而有力,“活过、爱过、写过。”也有幽默意味的,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值此清明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墓志铭里 凝练着大师的一生”,追忆那些离去的容颜,将他们的精彩留存。
人物名片|
廖静秋
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艺名桂蕊。重庆潼南双江人。曾参与《三打》、《赵老板娘》、《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剧的演出,她演的《梁红玉》、《归舟投江》受到艺术界好评,其他擅演剧目还有《梁红玉》、《昭君出塞》、《思凡》等。
川剧名家廖静秋 “短暂的一生坚强的女人”
廖静秋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3年。但在川剧历史上,她是绕不开的表演艺术家。她的墓碑上,正面刻着巴金对她的简介,背面两句:“短暂的一生,坚强的女人”,则是她的墓志铭。
杜十娘的扮演者
不幸患癌英年早逝
在磨盘山公墓的烈士名流区,第二排左起第二座,是廖静秋的墓。说起廖静秋,若不是川剧迷,可能没有太多人知道。但说起我国川剧历史上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一定有很多人知晓,廖静秋便是杜十娘的扮演者。
1958年初的一天,时年33岁的廖静秋,与癌症抗争了两年之后,不幸离世。廖静秋去世后,被安葬在当时的磨盘山上,此后的数十年间,坟墓几经迁移。
不过,廖静秋墓始终没有离开过磨盘山,最后一次迁移是2014年,从原来的草坪墓迁到了现在的烈士名流区。“廖静秋就是杜十娘的扮演者,很出名的。”一名公墓工作人员对旁边的同事说。
墓碑左上角,一张廖静秋的黑白照片,留着当时新潮的发型。墓碑右侧,有两排文字: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美丽的榜样。题词的人是巴金。
墓碑背面,也刻着两排文字:短暂的一生,坚强的女人。这句“坚强的女人”,包含着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川剧名家廖静秋 “短暂的一生坚强的女人”
位于成都磨盘山公墓的廖静秋之墓。
经历太多摧残
巴金称“不能用言语形容”
1925年,廖静秋出生于重庆潼南县崇龛镇一户贫民之家。因为家贫,9岁时就被送进了戏班子学川剧。
当时,登台唱戏并非如光彩亮丽的职业,从拜师学习到扬名立万,经历的磨难数不胜数。廖静秋也是如此,正如巴金所说,“她在旧社会中受过太多的不公道的残酷的待遇,受过太多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侮辱和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廖静秋的演艺生涯发生了转变,她参演了《三打》、《赵老板娘》、《小儿黑结婚》等现代剧的演出。
不仅如此,廖静秋也获得了当时成都不少文化名流的推崇,其中就包括李劼人、沙汀等文学界人士。李劼人和沙汀推崇廖静秋,不同于现在的追星,也不是通常的玩票,而是真正欣赏她的表演艺术。
打吗啡针忍着痛
拍完首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
1956年,巴金第一次从别人的讲述中,听到廖静秋这个名字。“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知道她得了不治的癌症。”巴金在散文《廖静秋同志》中写到。
廖静秋罹患癌症时只有31岁,“正是艺术成熟的时期”。当时65岁的李劼人和52岁的沙汀得知廖静秋患病的消息后,十分痛惜,他们同时决定,帮助廖静秋留下她的川剧表演艺术。
当年,李劼人先是给身在北京的沙汀写信,希望能共同抢救廖静秋的川剧艺术。此后,李劼人、沙汀和巴金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呼吁将廖静秋主演的《杜十娘》拍成电影。最终,文化部电影局采纳了这一建议。
“到了北京以后,她的两腿发肿,身上痛得厉害,脸上出现死色,她服药,打吗啡针,忍着痛,在强烈的水银灯光下进行拍片的工作。”巴金写到,“每天工作完毕回到旅馆,她痛得关着房门哭。”
1957年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终于拍摄完成,廖静秋也回到成都修养。“她回到成都以后居然活了将近十个月,人们担心她看不到这部影片,但她居然看过了两次试映。”
李劼人为她落泪
巴金称她是“美丽的榜样”
1958年初,巴金和李劼人都在北京参加会议,两人同住一个房间。巴金问李劼人,廖静秋近况如何。李劼人摇着头说:“没有希望了,每天要打八针(吗啡)才能够止痛。”讲述时,李劼人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
几天后,巴金又向另一个从成都到北京参会的人问起廖静秋。“她已经可以起床了,每天打针的次数也减少到四次,所以她很乐观。”然而,就在这次谈话的第二天,廖静秋就去世了。
“她怎么能够忍受那么大的痛苦跟可怕的绝症斗争了这么久呢,回答是很简单的:她不愿意白活。”巴金写到,“廖静秋同志的确没有白活。作为新中国的艺术家,她给我们留下一个多么美丽的榜样。”
如今,在磨盘山公墓,李劼人和廖静秋的墓在同一个区域,两座坟墓相隔不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董兴生 摄影刘陈平 制图罗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