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刘时燕,最近时常前往四川师范大学,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地方曲种创作及评论人才培养》学员授课。和她一同站上讲台的弟子中,26岁的李伟尤其引人注目。日前举行的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中,李伟凭借四川扬琴《活捉三郎》获得三等奖,此时距他拜入刘时燕门下刚半年。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李伟,此前的专业既不是声乐也不是器乐。最初接触四川扬琴,原本只为通过采访调研,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不知不觉迷上了四川扬琴,从研究者变成了传承者。□四川日报记者余如波
接触四川扬琴,从“坐飞机”开始
李伟与四川扬琴的缘分,其实更多是机缘巧合。刚进大学之初,喜欢读书、钻研的李伟在师兄的力荐下,蹭了不少民族音乐学学者杨晓教授的课,后来索性选择杨晓作为自己的导师。到了大二下期,李伟需要确定本科学位论文选题。“杨老师最后选定了四川扬琴。”李伟回忆道。
当时,李伟还没看过四川扬琴现场演出,于是到大慈寺附近的大慈琴社拜访。“说实话,第一次看演出,整场都在‘坐飞机’,念白部分还能听懂几句,演唱部分一句都没听懂。”李伟没有打退堂鼓,他拍下门口写有节目预告的水牌,提前到川音图书馆找出唱本阅读唱词。接着又录下现场演唱,从学术的角度分析音乐、唱腔等元素,两个多月后逐渐“进入状态”。“每种音乐形式都有自己的律动,四川扬琴的律动不同于交响乐、民歌、戏曲等,找准后才能逐渐进入。”
整个大三、大四期间,李伟每周都到大慈琴社,通过采访艺人、学者,他不仅获得大量口述资料,写出《四川扬琴60年研究综述》《大慈寺社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等论文,还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四川扬琴录音。“每次坐公交、坐地铁,都会戴着耳机听录音、哼唱段。”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与刘时燕等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结下“忘年交”。
尽管并非科班出身,李伟的声乐底子却不错,于是对他来讲,从研究四川扬琴到学习四川扬琴,就成了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从票友到传人,拜师走上学艺路
刘时燕也发现,李伟声音条件好,尽管唱男腔有些吃力,用假嗓唱女腔却很自如。跟着刘时燕学唱,跟着其他老师学扬琴、三弦等乐器,还没毕业的李伟逐渐走上学艺之路,此前的研究积累也开始发挥作用。
“学三弦,我只用了一周就上台伴奏。别人觉得我很有灵性,其实只是因为听过无数录音,只要在乐器找准把位就行。”第一次在大慈琴社登台,李伟以票友身份唱了几分钟《秋江》选段,一下子博得满堂彩。
不过,个中艰辛并非所有人都清楚,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背本子。《活捉三郎》全本,两个人要唱将近一个小时,唱词加念白有三四千字。而且与四川清音、金钱板等曲艺形式相比,四川扬琴其实是一门唱词、旋律、故事等相配合的综合艺术。“光有音准还不够,必须表现出其中的韵味,曾经有一句唱词我整整学了三天。”李伟说。
2016年9月,李伟进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工作,今年4月又正式拜入刘时燕门下。“传统文化讲究仪式感,我觉得正式的师徒关系,有助于提升艺术传承的效果。”
如今李伟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周四下午到大慈琴社演出。他已能完整表演《活捉三郎》《贵妃醉酒》,目前一边学习《仕林祭塔》,一边学习扬琴演奏。“就像一棵树苗已经发了芽,我会用心照顾它继续成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