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戏剧界的第一笔海外资金,谁也没想到,卢森堡大剧院会将200万元人民币投向川剧。”昨(24)日,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镜花缘》成为迄今川剧投资最大的一部剧,且法国、瑞士巡演40场的订单基本敲定。

200万元的背后,是四川剧目生产打开了一扇窗:对外融资,将演艺平台搭向世界。

【破题】 川剧院由甲方变乙方

习惯了寂寞的川剧人,怎么也没想到卢森堡人会主动投资200万元用来排《镜花缘》。陈智林说,这样的惊讶让他重新审视剧目创作机制——以销定产。

2007年5月,新编川剧《火焰山》在欧洲演出10多场,场场爆满。卢森堡大剧院由此为川剧所折服,萌发了合作意向:投200万元人民币,把《镜花缘》搬上川剧舞台。

这条件让川剧人很兴奋,以前排戏从未有过这么多投资!但困惑随之而来:川剧有那么多名剧,为什么要排《镜花缘》?陈智林说,这就是碰撞,川剧人要从艺术家变成企业家。

院务会上的争论也很激烈:川剧以什么样的姿态使用这笔投资:是光拿钱承演,接订单,还是做个国际商家?“核算剧本创作、演员、舞美成本,以物资方式投资。”剧院上下态度一致,把200万元当成《镜花缘》的募集资本,版权归四川,合作开发市场。

合作观念变了,生产方式变了……陈智林说,川剧院不再是单一的承演单位,甲方变成乙方,身份转变了,川剧更容易对外扩张市场。

【路径】 创作合市场口味的新川剧

资方提出要拍《镜花缘》,编剧郑瑞林觉得有点难,毕竟这不是川剧擅长的题材,“不过川剧院已经是乙方了,当然更想把剧卖得好,更赚钱。因此,市场逼着川剧编剧创新,打破传统创作方式,造一台符合海外市场口味的新川剧。”

在投资方的要求下,郑瑞林让《镜花缘》充满“无厘头”风格——王母娘娘、太白金星、西方总统将在剧中穿越时空齐聚一堂。为了让西方观众更感亲近,编剧还特意安排了一个莎翁戏剧式的反问结局……川剧创作,第一次完全按照欧洲人口味来创作。

但是初稿还是被退了回来。又经过无数次的交流与磋商,从舞台布景到人物设定,双方认可的二稿终于在去年11月出炉。为了贴近欧洲人,《镜花缘》被定位为川剧音乐剧:“川剧唱腔迷人,所以剧里还要求多加唱词。”然后又将川剧打击乐由幕后推上舞台,好让老外全方位体验东方文化。

《镜花缘》的市场运作随即上马,通过一家瑞士演出公司顺利接到了40场欧洲巡演的订单。“除了5场是完成投资方要求外,剩余场次的票房收入全都按比例分成。”陈智林说,当乙方的好处就在于,川剧人不再看着别人数钱。

【思考】 建立更畅通的交流渠道

怎样继续引进海外资金为四川剧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省文化厅产业处相关人士表示,在剧目生产上,应当建立相应的市场评估机制和营销平台。“通过一部剧带回一些投资的方式还太原始,只有建立各种畅通的交流渠道,海外资本才有可能更容易找到投资点。”

郑瑞林也有经验之谈:想海外“融资”,必须创作出题材有共通性、内容有包容性的艺术作品。(记者/裴蕾/刘若辰)

(摘自 《四川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