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宝帐进,看他把奴怎施行啊……”昨日下午,九龙坡区杨家坪花鸟市场一居民楼下,30多名川剧爱好者聚集一起,在坝坝茶馆唱响了剧目《大盘山》,偶有小区居民路过,却鲜有驻足观赏。

跨三个区也来参加聚会

昨日下午,记者还未走进平坝老茶馆,百余米外便能听见川剧优美的伴奏和唱腔。“我们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川剧爱好者,有四十来个人。”77岁的邬宗明说,他住在大渡口区,他们的团队名为大堰老协川剧团,成立于1996年,成员现龄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者已86岁。在这些爱好者中,既有早年从事过川剧艺术的,也有自小听川剧长大的。

“远的住在渝北、巴南这些地方,但每周的活动都雷打不动,有的横跨三个区都前来准时参加,路途最远的不下30公里。”邬宗明说,这支老协川剧团原本在大渡口区大堰活动,但最近因当地拆迁,上周起就搬来了杨家坪,虽然是一个居民楼下的坝坝茶馆,每周一次的活动,但大家热情不减。

“但也有遗憾,现在这里场地有限,只能坐唱,服装、道具都不能派上用场。”邬宗明略微失望地表示。

七旬老太能唱半小时

“我年轻的时候主要唱旦角,现在老了,只能唱半个小时了。”74岁的陈宗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合川来到主城,14岁就开始在当时的剧团学唱川剧,直到1966年转业到工厂。

“当时要养育子女,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就进厂上班,但从来没放弃过川剧这个最大爱好。”陈宗英说,改革开放后,自己重新开始唱川剧,《人间好》、《御河桥》、《杨八姐盗刀》……她能唱出好几十个剧目。

陈宗英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腰、腿、步子都不及从前了,但一想起从前学艺和表演的岁月,就忍不住想唱。只是目前可供演出的场地越来越少了。由于大家有着同样的爱好,这些年来,就经常聚在一起,添置了乐器、设备、服装、道具,拿出陈年的老剧本“重拾旧爱”。

老汉听戏已有70年

家住高新区科园四路的张天荣已经78岁了,退休前从事税务工作,一生从无登台表演的经历,却是位有着70岁戏龄的资深川剧迷。

“七八岁时就跟着爷爷泡戏院,那时戏院挤得连站都站不下。”回忆起往昔岁月,张天荣一脸陶醉,“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懂得:听一出好戏,其实比吃一餐美味还要过瘾。”

张天荣表示,听川剧除了欣赏演员的精彩表演外,还能通过一幕幕剧中故事,了解历史、人文风情和生活场景,有的还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比如那些讲述忠孝节义的故事,教会了我做人。”

“主城这样的民间川剧团为数不多,正规戏院演出也很少。”张天荣等老戏迷表示,目前川剧遭遇了很多尴尬,像他们这种民间剧团,人力、物力、场地、服装道具都很受限制,一些大企业的工会偶尔还会举办一些活动,但都很少。

“川剧作为一种地方戏种,其形态肯定不会被湮灭,但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观众会越来越少。”张天荣说,虽然川剧的现状让这帮老票友担忧,但随着锣鼓响起,大家伙又再次沉浸到剧目的欢乐中。

专家观点

要想重振川剧 需大家齐努力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认为,目前,包括川剧在内的许多剧种都日渐式微,行业整体关注度不高,导致包括演员、舞美、灯光等各类人才的缺乏,不仅专业剧团面临困境,甚至群众和民间团体的热情也受到影响。

沈铁梅表示,川剧作为重庆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要想得以重振,势必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戏剧文化氛围,扩大川剧的受众面,并加大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川剧表演艺术的良性发展。

大堰老协川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