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进入第二天。《拷红》《刁窗》《杀狗惊妻》等22个参赛节目轮番登场。5天的赛程才进行2天,已经有45个参赛节目登台。这个数量比2012年首届比赛的参赛总量还多。4年来,随着参赛演员和节目数量、质量的不断提升,比赛也不断扩容,成为聚集川剧人才、智力、资源的平台。

台前:


数量翻番,川丑第一次有了专场

2012年,第一届比赛在成都金堂举行,40个选手带来36个节目。2014年,第二届比赛在绵阳举办,65名选手演出了62个参赛节目。而今年,这个数字变成98名选手,94个节目。4年时间,无论是参赛选手人数,还是参赛节目数量,都不止翻了一番。“赛事规模不断扩大,从第一届的3场、第二届的6场,扩大到本届的10场,参赛选手的积极性得以激发。”谈起这个变化,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十分欣喜。

参赛行当更是百花齐放,不仅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还细分了花旦、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等不同类别。值得一提的是,比赛还第一次开设了丑角专场,将上演9出川丑折子戏,除了《裁衣》《秋江》《活捉三郎》等舞台上常见的剧目之外,还有《收滥龙》《万山遗恨》《佘唐关》《打瓜园》等不常见的丑角戏,涵盖了襟襟丑、袍带丑、褶子丑、烟子丑、武丑等不同类型。

“丑角是川剧最具特色的行当,往年大家总觉得丑角断代,但今年意外地发现也不少。”比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表示,和前两届相比,川丑行当有了很大进步。

不过,参赛剧目出现了一些撞车现象,不少院团选择了像《劈棺》这样能够展现演员功底的经典剧目。对此,丁鸣希望以后参赛队伍能够打开眼界,传承排练更多的剧目。

幕后:


打破门户,资源整合大川剧

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万多将在8月20日的丑角专场第一个登台。他的参赛剧目《跪门吃草》,是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丑角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庭芳手把手教的。

四川省川剧院12个参赛演员的12个指导老师,则整合了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重庆市川剧院等省内外的师资力量。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王玉梅指导《拷红》,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彭欣綦则指导《水牢摸印》,还有师从京剧演员唐雅丽的《武松打店》。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淳表示,不论演员是跟谁学戏,只要学好了,川剧院都推荐报名参赛。“我们应该摒弃各个院团闭门造车的思路,打破区域、行政、院团的界限,整合川剧界的资源,共同构造大川剧生态圈。”丁鸣告诉记者,这种打破门户界限的现象,在今年的比赛中尤其明显。

在比赛现场,记者还见到了严福昌、邱明瑞、许明耻等多位老评论家、艺术家组团看戏。“我们从上一届开始就邀请这些老艺术家来看戏,一方面是对他们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川剧发光发热,推动川剧的传承发展。”丁鸣说。

在大川剧的生态圈中,拔尖的演员也有可能自由流动。“昨天比赛已经发现几个苗子,还准备再看看。”陈淳告诉记者,考虑到地方院团的传承发展,发现拔尖苗子不一定非要引进四川省川剧院。“去年,我们和地方院团通过项目制合作,创作了几个剧目。如果有优秀人才,也可以通过剧目合作,实现人才、剧目的共赢发展。”“川剧需要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也应该建立相关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实现流动。”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说。(记者 张良娟)

(摘自 《四川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