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出川剧,我已经借了四五万元了。”昨日,记者采访了南部县国民川剧团团长熊国民,在2012年10月,他以个人名义向几个朋友借了四五万元,用于编排新创作的川剧《陈氏三状元》。今年春节期间,《陈氏三状元》与广大戏迷朋友们见面,截至目前,已经演出20多场次,反响极为强烈。

自学成才

他27岁成立川剧团

今年60岁的熊国民从小就是个戏迷,小时候村里一旦有川剧演出,他跑得比谁都快。18岁时,他在南部县一个民间川剧团当守门人,这一守就是8年。

8年时间里,熊国民不仅在门口收票,还在后台“扎场子”,搬道具、扛行头、跑龙套……“那个时候日子苦啊,不过好耍!”熊国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经过川剧的“浸泡”,慢慢从一个川剧迷变成了一个川剧演员,“我唱戏没得老师,是自学成才的。”

1980年,熊国民组建了一个川剧团——南部县城郊川剧团。那一年,他才27岁。

当时川剧十分火爆,仅南部一个县,就有15个川剧团,而且每个剧团演出几乎场场爆满。“那个时候去乡下演出,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都会赶过来看,我们演完了他们都不走,围到台子边看热闹,等我们收拾完了,他们才离开。”回想起那些年演出的事情,熊国民眼中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说,那些年老百姓都很喜欢川剧,而且对川剧演员非常好,“当时对老百姓来说,能看一出川剧就像过年一样。”

转眼间,33年过去了,当年川剧的火爆情景已成为回忆,可是,熊国民对川剧的热情依然不减。33年来,熊国民创建的川剧团上演剧目达500多个,其中很多剧目都是他和团员们一起创作的,这些年观看他们演出的观众就超过2000万人(次)。

川剧不景气

他借钱排新剧

2010年,城郊川剧团正式更名为国民川剧团。熊国民说,以前川剧火爆的时候,他都把赚来的钱投到了行头的制作上,但2011年和2012年南部县遭遇了大暴雨后,他团里的行头全部“遭了”。

国民川剧团的演出场地位于南部县文化路一处地下室内,面积约200平方米,演员们平常就在这里演出,后台存放行头。两次大雨让这个地下室积水很深,“所有的行头全部被水泡了,大部分都没法用了。”说到这里,熊国民长长叹了一口气。

为了开拓川剧市场,熊国民一直在创作新剧。2012年10月,他和团员们创作了一部新的折子戏——《陈氏三状元》。为了这部戏,熊国民不但花光了自己仅有的积蓄,还东拼西凑地借来了四五万元。“基本上都是向戏迷朋友们借的,东家借5000元,西家借1万元。”剧本搞定了,熊国民又利用剩下的行头进行排练:“本来这部戏按正常来排练,至少要花100多万元,但是现在没办法,只有把泡烂了的、还将就可以用的行头又补一下,继续使用!”

“陈氏三状元”是指北宋年间,南充市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官至尚书)的3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中,分别有两人中了文状元,一人中了武状元,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陈氏三状元”。川剧《陈氏三状元》则是一部穿越剧,在熊国民的笔下,这三名状元从北宋穿越到了现代,用古人的眼光大谈南部的变化。

新剧受欢迎

他一辈子离不开川剧

今年春节期间,国民川剧团分成4个小分队到乡下,演出《陈氏三状元》共20多场,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老百姓在演出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演出完毕后,有人拉着熊国民的手激动地说:“老熊啊,我已经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好的川剧了!谢谢你!”熊国民说:“好多年没遇到这种情况了,今年《陈氏三状元》演出后,我发现还是有这么多人喜欢川剧,这让我和团员们都很开心。”

有人说熊国民很傻,干了这么多年还在创作川剧,又赚不到钱;有人说熊国民很执着,都可以退休了还在演戏。熊国民说:“没办法,就喜欢这个。我从生下来就开始听川剧,从小到大60年了,我把啥子都投入到里面了,离开它我会不习惯的。”熊国民说,川剧就是他的生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