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尤其以变脸闻名,其脸谱形式十分丰富,造型夸张而又严谨规范,通过色彩与眉宇的细微变化,刻画人物独特个性,展现出一种古朴狞厉之美。川剧脸谱造型十分精美,且寓意深刻。

“脸谱”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川剧名家张德成在《略谈脸谱》中说得更为具体:“脸谱,顾名思义,既然称谱,便不是在脸上随意作画,胡涂乱抹,而是有谱:有道理、有目的、有规矩的。这个谱,就是艺术的真实  从生活出发,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夸张、美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川剧舞台艺术刻划人物创作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川剧脸谱分净角和丑角两大类。属于净角的有包公脸、霸王脸、尉迟脸、关公脸、八宝脸、五彩脸、三块瓦、红三块瓦、黑三块瓦、花三块瓦、张飞脸、霸儿脸、粉脸、张松脸、僧脸、太监脸、黄胆脸、金脸、勾鼻鹞子脸、形象脸等;属于丑角的有长方形脸、椭圆形脸、梅花形脸、蝴蝶形脸、大葫芦形脸、螃蟹形脸、腰子形脸、二饼饼脸、木偶脸、老脸等。有的同是一个人,由于年龄不同,脸谱也就各异。还有因扮演者不同,虽同饰一个角色,所绘脸谱也不尽相同。

脸谱的由来

有许多说法,至今没有定论。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四种:

由面具蜕化而来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就不戴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由化妆蜕化而来

演员装扮某个角色,首先要像那个角色,所以将眉眼口鼻,画成那个角色形状,而一个人的性格,首先也表现在脸部,为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在化妆时进行一些夸张。这种类似脸谱的化妆方法,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脸谱。

由神怪傩戏退化而来

从前有一种驱疫打鬼的傩戏,里面有神佛鬼怪的角色。这些角色的面貌无法模仿,只能凭空构思。神佛用金银等色特别标出,妖怪之类,就将他们的形状画在面上。如豹精就画个豹头,猪怪就画个猪脸等。这种表现方法推广到其它角色,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脸谱。

由盗贼涂面蜕化而来

从前的盗贼为了防止被人认出来,常常将自己的脸涂画得面目全非。恐怖凶暴。于是在演戏的时候,凡是遇到有凶狠残暴、使人恐怖的角色,也在脸上乱勾乱抹,于是就形成一种脸谱。

脸谱,是很原始的艺术现象,它增强了川剧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让其散发着古典美的魅力。倘若没有了脸谱,无论你的戏怎样合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也将失去或部分失去艺术感染力。

脸谱图案标示人物形象

川剧脸谱并不是死谱,而是活谱。“诗谱”、“词谱”、“曲谱”等谱中常常有所谓“又一体”云云,也表示“谱”的变化,说明有灵活性。而川剧的脸谱也同样如此。运用脸谱要根据具体人物作适当的增减或改动。如关圣人和赵匡胤,虽然都是开的红脸,但赵匡胤的眼皮上多了一根白色的线条以示区别:关羽为人忠厚,很讲信义,赵匡胤玩弄权术,杀伐功臣。前者是圣人,后者是歪人。更为典型的则是孙悟空的脸谱为猴,猪八戒的脸谱为猪,牛魔王的脸谱为牛……诸如此类脸谱,简直就是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标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