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春风化雨。在绵阳,天青苑川剧团就是一阵春风。

这个应群众需求而生的民营川剧团,为群众演戏,演群众的戏,始终紧紧和群众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阵地的坚守者和百姓文化生活的建设者,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的标签上,印着两个字——群众。

每天下午2点,绵阳市涪城区铁牛广场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川剧锣鼓都会准时敲响。最近一段时间,这里正在上演由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创排的新编大型经典名戏《水浒传》之《行者武松》。

从2006年6月10日剧团首演至今,除了地震期间停演3个月之外,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的锣鼓声从来没有间断过。6年间,这个民营川剧团在城乡演出近3000场,观众达数十万人。

坚守6年,成就社区群众文化乐园

交10块钱,拿起一杯茶,在剧场的后门接满水,老戏迷王大爷慢悠悠走进剧场。剧场里锣鼓喧天,剧场外院坝里,阳光温暖。

“看川剧,到铁牛广场。”在绵阳,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6年前,位于铁牛广场的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其实只是一个堆满了建筑垃圾的垃圾场。

2006年2月,商人周泳秀看中这块地皮,打算修建一个茶园。叮叮咣咣的施工声中,周泳秀一次次听到当地居民问他同样的问题:“是不是要修一个剧场来唱戏?”原来,这里20年前就是绵阳市人民剧团的所在,居民们希望能恢复剧场,随时看戏。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周泳秀在茶园搭建了一个简易剧场,成立了天青苑川剧团,从一个不懂川剧的茶馆老板变身为川剧团长。

连周泳秀自己也没想到,这锣鼓一响,就是6年。6年间,除了2008年曾因地震停演3个月,剧团始终坚持演出。“每年除了过年休息5天外,我们天天都坚持演出,让大家知道,想看川剧,就来天青苑。”周泳秀说。

6年的坚守,让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成为绵阳乃至川西北地区有名的 “川剧窝子”。除了绵阳市当地群众,经常有来自德阳甚至重庆的戏迷组团前来观看演出。

为了方便群众看戏,天青苑川剧团也形成了自己铁打不动的规律:周一至周五演大幕戏,周六周日演折子戏。夏天下午2点30分开演,冬天下午2点开演。“这相当于和观众有了约定,我们希望每一个来看戏的观众,都不会白来。”周泳秀说。

送戏下乡,农村群众需要川剧

除了在铁牛社区坚持演出外,天青苑川剧团还将川剧锣鼓在绵阳各地敲响。

2008年10月,在一次政府组织的下乡演出中,天青苑川剧团来到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演出。“在农村,很多老人都是听着川剧长大的,但他们已20年没看过川剧了。每次我们演出结束后,他们就拉着演员的手不让走。”周泳秀说,这样的场景让她发现,农村的观众需要川剧,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

从2009年春节开始,周泳秀带着剧团送戏下乡,在安县、北川等地演出。可是由于农村群众消费水平所限,剧团下乡演出经常入不敷出。“下乡演一场戏成本是3000元。但是我们下乡都只卖5块钱一杯茶,要收回成本就得有600多个观众,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下乡演出一场,要亏1000元。”周泳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即使如此,周泳秀仍坚持带剧团下乡。“很多农村群众虽然没多少钱,但他们需要我们。”周泳秀说。

“群众需要”,这个质朴的理由,支撑着天青苑川剧团跑遍了绵阳市的每一个区县。此外,他们还经常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和社区、广场进行免费演出。

为了补贴送戏下乡的亏损,天青苑川剧团除了通过茶园“以茶养戏”外,还开拓了20多项川剧相关的服务,以维持收支平衡。2009年下半年,在绵阳市文化馆和相关部门支持下,绵阳市各区县的文化场馆成为天青苑川剧团的演出基地,免费提供演出场地。

据统计,2011年,剧团共下乡巡演128场,在广场、剧场举行义演12场,义务放电影和川剧录像28场。今年也已下乡演出了100多场。

周泳秀说,下一步想再引进几位演员,并把演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演出,另一组则坚持开展送戏下乡,争取把演出范围从绵阳扩大至全省。“明年我们争取送戏下乡200场以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川剧。”

绵阳天青苑川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