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交集,一位跑娱乐八卦的记者转身要面对的是一位川剧艺术家,而且对方来头不小,人称“川剧皇后”。你可能不太相信,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这样的字眼,也从未听过川剧,甚至连许倩云三个字怎么写的都不清楚。不得不从承认,这是我的不专业,正是如此,这也是我跑新闻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点认怂的感觉。不过,怂归怂,事情总是要完成的。

所以,在接过采访任务的第一时间,我开始搜索脑海里所有关于川剧的印象。还好,最终的结果显示,它并未为零:而我对川剧的印象也停留在幼年时期,大概也就三四岁的年龄,因为无人照看,被家公家婆索性抱进了戏院,他们一边听戏一边照看孩子。而我,没有票,只能坐在两把座椅中间的扶手上,那一出戏叫《水漫金山》,唯一的印象就是一个人对着场外吹了一口气,背景上一座塔子就慢慢移动下来,而后锣鼓就响了起来,震耳的声响让我心里发毛……

不知道是不是那一次的启蒙是个失败的案例,所以自此以后,我一度认为川剧是一个很难入耳的戏曲类别。但是为了这次采访,我还是很认真地百度了“川剧”以及“许倩云”的资料,我想也许通过对川剧的泛泛而谈,我与这位川剧皇后能够拉近距离,但事实是那些繁琐的川剧术语,让我束手无策的确是,即便是我拿出了当年考试前夜“死记硬背”的功夫,也完全拿不下来。无奈,我只能做一些零星的拼凑工作,尽管,百度百科只有寥寥几笔,尽管最新的资料也只停留在2008年,我知道老太太有过辉煌的过去,在80岁时候举行过个人演出;一直租房子住;收养了很多孩子……

慢慢地,我从最初的无知变得敬佩这位老人了。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者,能有如此强大的内心,至今能坚挺如一。

彼此邀约的见面时间是一个周二,阳光明媚。前往许老的家,那是一个老式小区,虽然在网上搜索了老太太的容颜,但都不如她直接站在我面前来得惊喜: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并非其他老太那般弓腰驼背,笔直的身形,饱满的精神好似50出头。要知道,名人大抵是有这样的气质,即便穿着普通,站在那里仍能霸气外露,更何况,眼前的还是当年的“川剧皇后”,当年的大牌范儿一下子就展现了。不过,霸气外露的她,也让我知道了老太太的性格——风风火火,不爱绕弯子。

说实话,采访之初,我原本害怕老太太会用十分专业的语气与我聊天,比如那些川剧表演形式啊,经典剧目啊。但没想到与许老的谈话,是夹着聊天,吃水果,找照片等无数个活动同时进行的,所以让原本紧张的我,一下子就放松下来,原本准备的问题基本上用不上。打开话匣子的人,往往是刹不住车的。而这种人,也是我最喜欢采访的人,只需偶尔插入,不让她偏题就行。

而且越聊下去,就会觉得这个老太太很可爱:她会突然在说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时,又突然转过头问自己的干女,“我今天的衣服真的又丑,不知道要拍照啊!”又或者在聊起自己的苦难经历时,一直握着你的手,很诚恳地说“我觉得这个真没必要写,反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那种没有城府的坦荡和宽怀,你是真心觉得她毫无抱怨。

你与她聊天,也绝没有暮气沉沉的感觉,许老是又爱说又爱笑,有时语气、神态还带着几分少女的天真。乘着大伙聊开了,她还偷偷地告诉我,我真的不太会说话,如果讲错了你不要笑。她讲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女儿们,那些她所收养的孩子。

第二次去许老家,是在雨天,刚从上海出差回来的我就风火火地抱着电脑跑到许老家里。那天她一个人在家,我请她审阅稿件,许老很认真地戴着眼镜一段一段,逐字逐句。你会发现这个老太太真的很善良,她会请你将此前没有写到的老师的名字添加进去,比如川剧四大名旦,她就要求将其他人的名字列在自己的前面。“因为他们也为川剧做了很大的贡献,虽然现在不在了,可后人也会看到的。我不能抢功。”也会很较真地请你在领导人人名后加上“老总”两个字。那些川剧常识,自然是不会放过。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她对自己学生的维护,绝对不允许有负面:譬如此前的采访中,她回忆招收沈铁梅的情况,“那时的她,又黑又瘦,其他老师都不想要,但我留下来了。因为我想为剧团添个唱老旦的人……”但当初稿完成时,许老要求将它删除了。“她现在是骨干了,不能这样说。学生们都很不容易的,总是要留下好的东西嘛。”在老太太的屋子里,有四个大字——“知足常乐”,她说这是她的当下,我想这也是最能形容她的字眼。

川剧皇后许倩云

马丹采访于成都徐倩云家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