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话版《茶馆》排练剧照。

川话版话剧《茶馆》11月30日在京首演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茶馆》剧本发表60周年。11月17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下称“四川人艺”)出品的川话版话剧《茶馆》在京举行全国首演媒体见面会,团队主创宣布11月30日至12月3日,川话版话剧《茶馆》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全国首演,以致敬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茶馆》。□本报记者李婷

濮存昕点赞:川味《茶馆》,早该有了!

“有的人闹中取静,养一养神,有的人静中取闹,聊一聊天,在四川休闲养闲很常见,但有件事要牢记心间: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发布会现场,金钱板表演艺术家张徐来了一段话剧精选片段。

有节奏的金钱板清脆响声,配以四川话唱词,化作川话版《茶馆》串场画外音。这引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版《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演员濮存昕点赞:“出乎意料,合乎情理!川话版《茶馆》早该有了,这金钱板真是四川气质。”

四川人艺团队致敬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茶馆》,不仅是因为老舍创作的经典剧本,还因为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版本,培养了一大批话剧舞台表演艺术家,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话剧作品。剧本以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映射大社会,展现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50年间的生活场景。

“冰粉儿、凉糕、凉粉儿、凉面”的吆喝,茶客身下“嘎吱嘎吱”作响的竹椅,浓郁的“川味儿”扑面而至。再加上“春熙坊”“德仁堂”“钟水饺”等四川地标性名称的出现,老舍先生这一部发生在北京四九城街面的故事,竟在四川本土市井生活中生了根。

导演李六乙:用创新性改编去致敬经典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此处的蒙顶山便指四川的产茶名山。因此,川话版《茶馆》乍听新奇,但其实由四川人艺进行改编不无道理。

“成都从清末开始,就有上百家茶馆,鼎盛时一条街两三家茶馆很常见。”川话版《茶馆》导演李六乙介绍,在老成都,“一城居民半茶客”,而如今成都保留着浓厚的茶馆文化,人民公园仍有不少市民在茶馆“侃侃而谈”。茶馆中四川的文化特色,安逸舒服巴适的世风民俗展现,与“京味”可以做到很好的转换和嫁接。

“川话版《茶馆》不是照搬人艺版《茶馆》,仅仅换作四川话进行表演。”李六乙介绍,剧组还根据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以成都、绵阳、乐山等四川典型方言为载体,重新改编台词。并用四川话中的“牙尖”“巴适”等带有明显风格类型的用词,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让观众在四川语言变化中,也能体会到老舍原著中情节的幽默荒诞。

当被问及四川方言是否与全国观众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时,李六乙补充,四川话本身也属于北方方言语系,便于理解。此外,话剧在上演前会给每一位观众印一份小册子,把“巴适”“牙尖”“安逸”“瓜娃子”等典型四川方言中的关键词加以解释,表演中再配以字幕帮助欣赏。

“演员排练中,导演也让我们脚踏实地,放手去演。”饰演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四川人艺艺术总监贾建立说,剧中他将横跨老中青三个年龄段进行表演。他坦言这是一个挑战,但他在排练时,抛开原剧中的角色设定,先将角色填满到自己的理解中进行表演,再和导演讨论,对其中细节逐一拿捏简化,于是就剩下了一个活生生的“四川王利发”。

“希望以川话版《茶馆》为代表,四川能推出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艺术精品力作。”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说。

(四川日报北京11月17日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