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因产盐成为川省富庶的“银窝窝”,也因此而成为有名的“戏窝窝”。在这片咸味幽香的土地上,曾是川剧班社云集,资阳河派名家荟萃,鼓锣响遏行云,各家争奇斗艳,被誉为川剧的“品仙台”。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自贡市川剧团。在20世纪50年代,自贡川剧堪称资阳河流派的一枝花,引人注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好戏连台,声名远播。自贡川剧团于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奖牌,1996年被列为国家文化部一类剧团;被戏剧界誉为振兴川剧的一面旗帜。然而,在诸多荣誉的后面,自贡川剧依然难逃地方戏剧举步维艰的厄运。

毫无疑问,戏剧包括地方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是在现代新文化的冲击下,当今的年轻人、小孩子对戏剧了解得越来越少,喜爱的人也越来越少。中国戏剧面临的传统整体断裂的危机依然存在。面对这种局面,是采取迅猛的速度下猛药予以拯救,还是让其自生自灭抑或让其安乐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己见没少争论。

有人认为,川剧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走不进市场找不到利润,不如让它走向死亡。这让我联想到了基础科学与运用科学的现状。运用科学的市场自不必说,基础科学如若用市场来衡量,其命运当如何呢?再一想,只要用这一条标准去衡量,凡是当下缺少观众和受众走不进市场找不到钱者,该有多少民族文化瑰宝都将难逃如此命运啊。反之,一些时尚的快餐式的文艺产品,乃至一些低俗庸俗的剧目节目倒是可以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了。如实这般,岂不悲哉!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有责任心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急剧变动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导致严重的文化危机。在许多地方,不少有识之士感到了本土文化价值的颠覆和传统文化的流失的触目惊心。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并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两年一届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全球第一批19种经专家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名列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接踵而至,继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之后,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更重要的、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幸庆的是自贡川剧团申报“四川省川剧资阳河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更可喜的是自贡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作出了拯救自贡川剧的重要决策。这是给自贡传承民族文化的一剂强心针。但并不是说保护与抢救工作就已大功告成,而恰恰说明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沉重了。

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伟大戏剧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的确是重任在肩。在传承中如何发展自贡的川剧文化,培育更多的观众,继续扛起振兴自贡川剧的旗帜,自贡川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自贡川剧有美好的过去,应当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不断突破,将我们盐都的这张川剧文化名片扮得更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