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关乎川剧的一条街
锦观新闻客户端 成都日报锦观
作者/潘乃奇 编辑/杜毅

提及成都,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个词:川剧。而在成都,若想感受最正宗的川剧,去华兴街逛上一逛,是极好的选择。今天,很想讲一讲华兴街的故事。

旧时的华兴街分正街、上街、东街,华兴巷,东起王道正直街(现红星路二段),西止暑袜街口(清时叫“小十字”),并串有福兴街、梓潼桥街、悦来巷、纯阳观街及商业场等,是旧时成都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清朝光绪年间,这几条小街被扩建为一条长街,命名为华兴街,意为“繁华兴盛”。

在清代前期,华兴东街名叫布前街,是成都城内著名的扯谎坝, “布政衙前全扯谎,人山人海是江湖”,说的就是华兴街一带。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成都著名实业家樊孔周集股银2万两在华兴街开办了“悦来茶园”, “悦来”二字无论从唇齿间吐出,亦或在意念中浮现,还真是让人有种身处江湖之感。

一条关乎川剧的华兴街

悦来茶园名叫茶园,实则因为当时没有戏园或剧场这类名称,所以悦来茶园从建好那一刻起,主要功能实为戏园。著名文人刘师亮有诗一首:“悦来茶园亦戏园,紧锣密鼓闹翻天。喝茶看戏嗑瓜子,各个都是小神仙。”慢慢地,悦来茶园逐渐成为了四川久负盛名的,集演出、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川剧戏窝子。当时,这座堪称四川省内最豪华气派的戏园,需买票看戏、对号入座,而且首次正式开放女宾入内看戏,这无疑是当时最热辣的新闻。只不过,入口处分为男女两处,男宾入口在华兴正街,女宾入口处在后面的梓潼桥西街,哪怕是夫妻二人也必须分开。看戏时,男宾坐堂厢,女宾坐楼厢,楼厢前还挂有竹帘。作为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在其中演出的戏班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川剧戏班。可以说,悦来茶园的出现于“三庆会”的成立,是近代川剧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昔日的三庆会,在1950年联合其他川剧团组建了大众剧院,而后改为成都市川剧院,伴随着的,是锦江剧场、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川剧博物馆的落成,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川剧“戏窝子”,其川剧血脉在今天仍在传承延续,川剧的闹热交融着今天成都人的生活。当前的川剧,不只是成都老戏迷在看,游客也在看,外国友人也被深深吸引,赞不绝口。

一条关乎川剧的华兴街

每逢周六到悦来茶园看戏仍是许多老成都人保有的习惯,每个周六,都是悦来茶园一周中人气最旺的一天,因着悦来茶园小舞台在这天要演川剧。对于老成都人而言,到华兴正街的悦来看戏,已经成为了对旧日时光的缅怀,对老成都情怀的重温。

悦来茶园从百年前至今的演出安排,曾经历过长时间的中断。而最近十几年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保持了在悦来茶园演出不间断的记录。每逢周六悦来小舞台演出,一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准就有戏迷到售票窗口排队了。若是逢着川剧名角儿要上台挂戏码,那就更是一票难求。

提起悦来,似乎要提及一位不易被关注的人,这是一位幕后英雄。话说悦来茶园门口,过道两侧挂有黑板,有人正在黑板上写字,工整的行楷繁体字写着周末将要演出的剧目名称、演员名字和票价信息;这些黑板被称为“水牌”或“戏牌”,写字的人正是要不得不提及的汪澍武。有时候,不待好戏开锣,单是售票之时挂出的水牌,都写的漂亮,有外地来的资深戏迷说,悦来茶园这水牌写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看川剧如果看不到水牌就像像炒回锅肉不放豆瓣,不地道。如果说水牌就是一出戏的脸,是川剧的脸面,成都川剧的脸面,成就于汪澍武。

一条关乎川剧的华兴街

由于华兴正街与相邻的商业场在清末民初的繁盛,引来了其他行业在这里落户,譬如成都川菜行业早期最负盛名的盘飧市。川剧的热与川菜的辣在华兴正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始建于1925年的盘飧市,店名取自杜甫《客至》诗中“盘飧市远无兼味”一句,以诗中文字立名,不仅彰显出了人们心中对美食的渴望,也带有店家对客人们的诚恳,这大概是一种成都人特有的情怀。店家也将这情怀通过食物,传达给每一位到店的食客。

盘飧市卤菜美名远扬,其选料精,讲究火候,卤好的小货都糯软适口,引人入胜。这里的卤肉夹锅魁在成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制作时先要在炉上用微火烘烤,再浇上热的卤汁,然后用一张干荷叶报上,让人边走边吃而不脏手,被誉为“成都三明治”。这是成都人在为生活细节贡献着心智,也是成都人对生命质量的诚意相待。

仍是在华兴正街上,盘飧市旁一楼的龙抄手和盘飧市大包、盘飧市对面的锦江饭店、自力面店、雨田烧菜馆,以及因拆迁搬至隔壁街的华兴煎蛋面,在成都,均是声名显赫的。短短的一条华兴正街,便可窥见四川饮食文化是那么活色生香。

人们通常从媒体得到最劲爆的消息,华兴正街上,就曾有着一家四川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说来,时间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由四川地方势力创办的《华西日报》的营业部就设在华兴正街,是当时工人的进步报纸。建国之初,《华西日报》逐渐发展为《川西日报》,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如今的《四川日报》。一直到红星路修建之前,《四川日报》的大门都设在华兴正街。如今,昔日的《华西日报》早已变为成都人离不了的四川报业集团,发挥的社会价值极大。

曾担任过《四川日报》总编辑的李颉人1891年出生于华兴东街,作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李颉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曾被改写成了川剧,直到今天还在川剧舞台上演出,被誉为川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这华兴街上的种种巧合,可谓妙极。

除了文化名人,华兴街上还有奇人。这位杨婆婆在华兴街擦了20年皮鞋,偶尔也卖点香烟、帮人跑腿,这些加起来一个月也挣不到1千块。可你要是以为她很穷苦,很可怜,那你就错了。其实,她在附近街坊邻居、店员伙计中鼎鼎有名,当年1500元入市,炒股17年胜多败少,人见人称“稳得起”的“股神婆婆”。

这样一条关乎川剧的华兴街,又承载着许多川剧意外的分量。这条街让来者可以品到佳肴,看到好戏,听到历史,一不小心还会书写传奇……成都华兴街上的故事,还有这条街上有故事的人,为时间赋予意义,为时光铺满斑斓。

作者/潘乃奇 编辑/杜毅

潘乃奇 杜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