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内江唯一还在演出的老街戏班英英川剧团,离开内江几天后,又从外地回到老街。“树挪死,人挪活,可出去一趟仍难以生存。”团长胡英有些无奈。

尽管如此,当日还是举行了“祭台”仪式,几个川剧艺术的守望者,企盼通过大公鸡红红的鲜血,让川剧“火红”起来。仪式后,在一群老人的“吆喝”声中,东兴老街的一个大杂院内,再次传出川味浓郁的锣鼓声和高腔。

鼎盛

老街川剧班子达四五个

在老内江人记忆中,东兴老街的川剧异常火热: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齐全,昆、高、胡、弹、灯等声腔皆有。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锣鼓声、高腔及变脸,让戏迷们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鼎盛时期,仅东兴老街的川剧班子就达四五个。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川剧从“车水马龙”的盛况变为“门可罗雀”的惨状。至2006年,东兴老街的川剧班子只剩下英英川剧团一家。而剧团最坚定的守望者,就是今年69岁的胡英。

胡英14岁进入川剧团学艺,几年后成为当家花旦,其演出足迹遍布全川各地。从艺近50年后,胡英退休了。本可以安度晚年的她,总觉得生活少了什么,特别看到老戏迷们无川戏可看而失落时,胡英萌发了自办川剧团的“冲动”。

得到丈夫的支持后,老两口拿出3万多元积蓄置办道具,并奔波于成都、宜宾、泸州等地邀请散落的川剧艺人。配齐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后,英英川剧团于2003年亮相了。

从2004年至2010年8月,英英川剧团共演出1887场次,平均每场观众60人,辗转自贡、富顺、万县、隆昌、资中等地演出。

艰辛

一家人住进后台的道具间

但剧团的生存状况,仍举步维艰。最初几年,剧团辗转各地演出,常常风餐露宿;直到2006年初,才在内江东兴老街找到“窝”一个破旧的老院子。周一至周五演大幕戏,周末演折子戏。看演出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演员的生活异常艰辛,在剧场内拉块布帘就是“卧室”,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白天演出,晚上排练,吃饭、洗澡都只能“将就”。青衣旦演员吴丽华和鼓师樊海全是夫妻,射洪川剧团解体后,便来到“英英”,两人平均一天收入60多元,还要供养女儿读书。“为了维持剧团生存和演员生计,一年要演出300多场,就算得了‘小病’也得坚持演出。”51岁的小生演员管毅说。

胡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七八人的开支、场租等,一天至少需要500元。而门票外带一杯茶仅5至7元,一天没有七八十个茶客就要亏本。

“剧团创办8年,老伴的退休工资已填了2万多元。”胡英说,为减少开支,他们一家人住进了剧团后台的道具间,女儿和孙女也加入其中,烧水煮饭、端茶送水。

期盼

总有重新兴旺的一天

谈起川剧的出路,演员们纷纷支招。管毅说:“除了得到政府的扶持外,还要大胆改编传统折子戏,如传统经典戏 《皮金滚灯》《柜中缘》等,可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以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琴师吴才明认为:“要借用传统,结合现实,针砭陋习,加上幽默活泼的剧情,就不怕没有观众。”

“贴钱办剧团,值吗?”记者问。“我唱了一辈子川剧,离不开川剧。自己办川剧团,规模虽然小、倒贴钱,但川剧戏迷们总算有了看戏的地方。”在胡英看来,川剧总有重新兴旺的一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