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剧新作《尘埃落定》首演迎来20余场商演订单,然而,这样的欣喜并没有冲走陈智林的担忧,作为四川省川剧院的院长,他不得不考虑:《尘埃落定》之后,剧院再排什么?
缺新作、缺创作人才,如今已成川剧界的通病,于是,“借”字便成为“手长袖子短”的尴尬写照。“现在川剧很多都要借。”四川省剧协秘书长刘宁说,剧本要借、编剧要借、导演更要借……借才度“荒”,似乎已成川剧界的困局。
“找编剧难,找好编剧更难”
陈智林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从2003年到今年,剧院先后推出的《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等剧目,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复排剧。“6年了,才有《尘埃落定》一部新剧!”
这样的感叹,不仅陈智林有,四川省的剧团都在念叨自己的新剧:成都市川剧院3年来的作品——《山杠爷》、《欲海狂潮》、《红梅记》都不是新面孔;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今年尝试排练大剧,所选剧目是13年前的《死水微澜》;德阳金桥川剧团常年演出的也是《秋江》这样的老戏……“复排”已不是川剧界的新名词。
为何只有复排?“因为缺好编剧。”刘宁直言,缺乏优秀编剧导致剧本闹“荒”,剧团只有排老戏。据了解,川剧界知名编剧魏明伦、徐棻、谭愫等都已近七旬,大多停笔多年。而圈内年轻编剧要创作一部类似《巴山秀才》这样的剧目,目前几乎不可能。
但川剧要发展不能不出新剧,一部剧演几十年的格局一定要打破,四川省川剧院第一次将目光转向川剧界以外。2007年,在连排了3部魏明伦的老戏后,四川省川剧院开始搜罗剧本,希望出一部新剧,改变川剧剧本匮乏的局面。本土作家阿来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尘埃落定》进入了剧院的视线,但由谁来改编却成了难题。
“找编剧难,找好编剧更难。”一方面是川剧编剧奇缺。写一个影视剧本一集可收入上万元,而几年前《巴山秀才》复排只卖了两万元,即便是“连中三元”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的《巴山秀才》、《易胆大》、《四姑娘》,稿费加起来也不过900元,低报酬让不少人对写川剧本子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川剧编剧不仅要能把握跌宕起伏的剧情,还要对古典文学、诗歌、舞台人物及布景等都要有研究。门槛高、收入低,成为不少年轻一代编剧缺席的重要原因。
《尘埃落定》的编剧最终锁定70高龄的谭愫。陈智林说“有些不忍”,让老人挑灯夜战,还要反复研讨,“看来以后编剧也只有到省外‘借’了”。
外省人导演川剧不是新鲜事
找人写剧本难,有了剧本找人排也难。刘宁说,现在排川剧,台下说的都是普通话。“因为导演都是从省外请的,四川已很难找到挑大梁的川剧导演。”
其实,外省人导演川剧已经不是新闻: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巴山秀才》出自于深圳导演熊源伟之手,《易胆大》由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操刀,《欲海狂潮》总导演特邀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张曼君执导,刚刚排演的大戏《尘埃落定》导演张京娣来自上海戏剧学院……
四川不是没有知名导演,刘宁告诉笔者,张正廉、熊正堃等老一辈导演都年事已高退休了,此后的很多导演都是从演员转型而来,缺乏系统培训,目前还不能独立执导大戏。比如四川省川剧院目前正着力培养的青年导演刘毅,原是剧院演员,到上海学习后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因为缺乏大剧的实战能力,目前还不能独立执导川剧大戏。
“借才度‘荒’是没办法的事儿。”陈智林说,《尘埃落定》剧组其实早就组建了,但空闲了近一年。这一年是在等导演,剧本出来后,剧院四处找导演,以川内目前的导演实力确实很难打造出一部像《易胆大》这样的好剧,因此只能找省外导演来排。国内知名导演陆昂、查明哲、熊源伟都先后进入剧组视线,可因档期等问题,最终请来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张京娣。
刘宁认为,川剧要靠“借”才能生存,是因为它进入了一个循环怪圈:剧本短缺,青年导演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执导能力上不去。
“外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川剧的发展,但在川剧人才“荒”的当下,只能说是一种权宜之计。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川剧界本身有好编剧、好导演,《尘埃落定》的演出时间至少应该提前一年。
思考:期待川剧新生代崛起
“今年我们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置导演专业。”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肖德美说,此前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导演人才会在短短几年内出现空当。肖德美透露,如果申报通过,川剧学校将从明年起招收导演专业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知识、运用技能的培训。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学校将向北京、上海等地高等艺术院校推荐继续深造。
与此同时,各川剧院团也增加了各自的培训计划。陈智林说,剧院会送一批有潜力的演员转而攻读导演专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进修。目前,剧院尝试让刘毅到上海戏剧学院攻读导演专业,同时为他提供参与大剧创排的机会。“不仅是学,实践同样重要。”刘宁认为,可以让年轻导演出任大剧的副导演或导演助理,在实践中运用专业技能,储备导演人才。
要解决导演难题,首先要解决剧本创作的尴尬,让巧妇有“米”可炊。统计显示,目前四川有川剧创作者600多人,如何培养出继魏明伦、徐棻之后的新一代名家,已成为四川省川剧研究院的重要课题。去年,川剧界尝试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我爱川剧”剧本征集活动,希望从中发现优秀年轻编剧。今年剧本征集将继续进行,为编剧新人培养提供平台。
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蔡少波则呼吁大学生创作他们心中的川剧剧本。他说,四川大学等高校都有戏剧社,这些爱好川剧的学生不妨拿起笔来创作他们喜欢的川剧。“就像话剧青春剧、小剧场话剧一样,大学生们可以从排演自己的校园川剧起步,逐步尝试创排大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