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6岁的晓艇,1984年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川剧第一朵“梅花”。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1983年,为了找到更好的发声方法,他自费去学意大利歌剧发声,在川剧中融会贯通了京剧、评剧、豫剧的身段、动作,被称为创新川剧的发起者之一。

2000年晓艇退休后,他先后在成都、北京、宁波、上海、河南等地教学,学生不少于2000人。“只要愿意学戏,不给钱我都愿意教。”

艺名超越本名

晓艇本名文华章,11岁时到盐市口蜀育川剧团演娃娃生。剧团里有陈书舫老师和她的学生筱舫。他跟筱舫配戏,写水牌的便称其为筱艇。到上世纪70年代,老人就把艺名改成晓艇,“拂晓的一支快艇,破雾乘风”。到现在,老人的身份证、工作证上都是晓艇。

晓艇出生在老成都东城边的下莲池,全家就靠父亲拉人力车糊口。那时,周围的大人喜欢听戏,耳濡目染,他也成了戏迷。1946年,年仅8岁的晓艇进入彭县聚丰剧社学戏,拜王登福为师。第二天,就被拉去演娃娃生,他毫不怯场,演得有板有眼。大概12岁那年,他又进了一家私人剧团,拜唱小丑的王国仁为师。1959年,晓艇拜川剧名角曾荣华为师,专攻小生。

学歌剧改革唱腔

晓艇说,师父曾荣华以前老是讲,学戏莫偏食,要吃遍五谷杂粮,装饱肚子养壮手脚。“刘成基、周裕祥、彭海清等几位老师,虽然我没拜过师,但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

晓艇先后学过丑角和小生,也学过京剧、豫剧等戏曲。在他的代表剧目中,都加入了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评剧中的动作。1983年,45岁的他自费去上海学习意大利歌剧唱法,并运用到川剧唱腔改革中。“当时我已经有些倒嗓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唱下去,就要出问题。”晓艇说,学习了西洋的唱法后,自己找到了发声位置,即使70多岁也没得问题。

对于川剧的创新,晓艇说,时代在进步川剧必须创新,时代在变川剧也必须变,但不管怎么变,不能乱变,川剧的魂还是要在那里。

传道授业解惑

晓艇在川剧界也是一位伯乐。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就是被晓艇慧眼识珠发掘出来的。1987年,晓艇作为评委和负责川剧艺术的领导,为川剧《四川好人》挑选女主角,当时有甲乙丙三组演员,陈巧茹所在的丙组年纪最小,却被晓艇一下子相中。“晓艇老师1990年曾给我排练《鸳鸯谱》,还排练过《打饼》《潘金莲》等很多戏。晓艇老师一直很有激情,功夫扎实,刻画人物特别细腻,各种角色都能胜任,我一直都在向他学习。”陈巧茹说。

退休后的晓艇依然忙碌。他曾到刘萍川剧艺术学校任教。在学校4年,60多岁的晓艇吃住在学校,每周要上30多节课。在担任青春版《鸳鸯谱》的导演时,近3个月排练晓艇几乎一天也没有落下。一旦有动作不规范的,他会冲上舞台,亲手把演员的动作“掰”出来。

尽管已经76岁高龄,晓艇依然忙着传道授业解惑:他有时候是芭蕾舞蹈团的老师,教教他们学身段;有时候他去香港讲学,为艺术学院讲课,讲讲发音等等。

晓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