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川剧,人们就会想到戏法一样的变脸、吐火,五彩的花脸,咿呀的唱腔,还有那个熟悉的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川剧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十年来,川剧曾经面临的困顿窘况得以改变,川剧艺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彩,从一个侧面也展示了中国戏剧发展的新风貌。
刚刚您听到的是重庆川剧艺术中心演员们的练习表演。唱腔婉转悦耳,音调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让听惯了京剧的人们耳目一新。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有演出才有发展。重庆川剧艺术中心,演员们忙着为几天后就要上台表演的新戏排练。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样的表演每周末都有,通常是在大剧院表演。平日里,艺术中心的小剧院演出的剧目就更多了。除此之外,剧团还经常进行全国巡演,也到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参加演出。
如今,不仅川剧表演多了,观众也多了起来。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熊平安介绍说:“我们小剧场的演出啊,那个剧场比较小,看戏的人大概刚刚坐满或者差一点。如果我们在外面演出,我们的大剧院(可以)坐八百人都坐满,我们的国际演出就更不得了,全满。我们现在尽量争取年轻观众。现在(的情况)比过去好。过去很多观众都是老年人,现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人很多。”
谈起如今川剧演出的上座情况,熊平安的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开心和自豪。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川剧,爱上剧院来看戏,就是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好兆头。
演出场次的增多,受观众欢迎度的提高,也给川剧演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今年70岁的熊平安是重庆市川剧院的老演员,13岁开始学习表演川剧。在近六十年的川剧表演岁月里,作为变脸大师的熊老师也体味了川剧发展的跌宕起伏。曾经一度,中国戏剧市场萧条,熊老师四处“走穴”,生活艰辛。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随着时代脉搏,戏剧界不断创新、改革,中国戏剧的发展前景日渐明朗。退休下来的熊平安老师被重庆市川剧院返聘回来,专门指导年轻演员们排练戏剧。对于近年来川剧的发展,熊老师比较满意。他说:“现在好多了。演出也多,演员们收入都比较高。国家从福利待遇各方面进行调整,院长在这方面也抓得很好。大家心情还是比较高兴。原来都不怎么样,现在就很好。”
您现在听到的是在重庆市川剧院的院长、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川剧的领军人物沈铁梅的川剧表演唱腔。在她看来,川剧成为非遗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面向社会的宣传推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给予了很大了支持。特别是近些年出台了保护中国传统戏曲的若干条政策,这对于我们传统艺术来说真的是雨后春风。我们现在陆陆续续招生,有(生源的)学校,我们还进入大中小学,到社区、到商场去做一些推广,效果非常好,现在年轻观众也很多,走进剧场来观看我们川剧。”
沈铁梅院长表示,除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外,川剧本身也在努力寻求创新和发展。
2016年十一国庆期间,由沈铁梅领衔主演的川剧《李亚仙》亮相2016广州艺术节,受到羊城观众的热烈好评。川剧《李亚仙》脱胎于明代传奇《绣襦记》和同名川剧传统戏,但编剧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进行了重新改编。这样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能更容易让观众“入戏”,在欣赏戏剧的服饰唱腔之外,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内涵。
除了对戏剧进行现代的改编,沈铁梅更是直接将川剧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她准备将川剧拍成电影。川剧《金子》的电影版目前正在制作中,这将是川剧首次登上大荧幕。沈铁梅表示,这是川剧推广的全新尝试。她希望电影不仅能拍出戏剧的感觉,更能拍出这门传统艺术的精髓,并借助这种全新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更容易地接触川剧,感受它的魅力。
剧目有人看,演员劲头足,演出效果好,还走出了国门……川剧的发展正展现出新的气象。目前,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川剧的影响力也许还显得薄弱,但作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深厚的文化底蕴终将在创新和发展中展现出新的魅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