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伴随着《花木兰》的川话朗诵,武旦花木兰一身俊俏打扮,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在今天(27日)四川省第四届中小学川剧传习展(汇)演彩排的22个节目中,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学生们有模有样,唱腔、台风、扮相丝毫不输给专业的川剧演员。还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来自全省13个市州,21所中小学的近500名学生将齐聚成都锦江剧场,登上四川省第四届中小学川剧传习展(汇)演暨第四届川剧节梨园新苗秀的舞台。
本届传习展(汇)演,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成华区区委宣传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共同承办,旨在传承川剧艺术,弘扬巴蜀文化,展示川剧进校园所取得的艺术成效。
羌族特色助力创意川剧
川剧《百鸟朝凤》彩排剧照
羊皮鼓舞、肩铃舞、山歌……川剧《百鸟朝凤》将大量的羌族特色文化融入在川剧表演中,塑造出生动独特地舞台艺术形象。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小学校的郭老师介绍,除了将羌族元素融入到服装、音乐、舞蹈中,学校还独立创作了具有少儿特色的剧本,以动物拟人化演绎了森林中的鸟儿们嘲笑和孤立一只勤劳的鸟儿,在发生地震后,被孤立的鸟儿伸出援手帮助大家的故事,用川剧的形式再现“大公无私”的救灾历程,“我们希望学生们在传习川剧的过程中感受友谊的珍贵,同时,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共享才能把家园建造得更加美好。”
卡通元素打造红色川剧
川剧《向往》改编自经典红色故事小萝卜头的事迹,加入了大量卡通的元素,让川剧儿童化,让学生更好融入情境中,真正感受到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们希望用川剧来讲红色故事,让更多人记住革命先烈的故事,弘扬榜样的力量。”宜宾市南溪区丽雅小学校的蒋老师说,为了让川剧得到传承与普及,学校从2015年便成立了川剧社团,组织川剧知识讲座,观摩经典曲目,培养了一批对川剧感兴趣的小戏迷,同时学校还邀请了当地川剧老艺术家和南溪区川剧研究院的老师为孩子们分行当授课,每周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涉及了变脸、水袖、顶灯等多个经典川剧绝技。
听障孩子演绎经典川剧
22个孩子,11名指导老师,前后用时2年编排这出时长6分钟的川剧节目《小戏迷》,它也是本次传习展(汇)演中最特别的节目,俏花旦水袖片花、逗丑角顶灯转珠、俊小生风度翩翩……这些技巧看似容易,但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却不简单,“对普通孩子来说排练一出完整戏剧需要一个月,对于我们特殊学校的孩子来说,至少半年以上。在听不到声音的情况下,老师必须用手语结合肢体语言不停地示范告诉孩子们故事情节,并设定动作姿势帮助他们传递角色情绪,孩子们完全是依靠心里节奏和8位老师的手势完成了这出《小戏迷》”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唐老师激动地说,“我们希望孩子们也有机会感受川剧魅力,弘扬川剧文化。”(图文/文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