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学祺 川剧音乐工作者 敖学祺
敖学祺,男,川剧音乐编辑家。生于四川乐山。
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后在成都从事音乐教育工8年。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在成都《西方日报》任艺术副刊“乐府”主编兼记者。1948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海星合唱团”(解放后改名为“星海合唱团”)艺术指导和指挥。1950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星海合唱团”出版的音乐杂志《音乐学习》主编。1950年至1986年4月,先后任中华音乐工作者协会成都分会、西南音乐工作者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成都(四川)分会的机关刊物《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音乐月刊》的执行编辑和《四川音乐》、《音乐世界》的理论组组长。
1940年至1956年在成、渝两市先后参加话剧《杜玉梅》(原名《女店主》)、《长夜行》、《结婚》等剧演出,任主要演员;在成、渝两市先后参加音乐会演出,担任独唱节目数十场(次);1946年9月,在成都举行过“敖学祺个人独唱音乐会”公演两场。1954年至1957年,参加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及川剧音乐改革活动;参加川剧音乐改革实验剧目《访友》的筹备、排练及在成都作公开实验演出的协调、组织工作。
1950年起任《川西音乐》、《西南音乐》、《园林好》等刊执行编辑至1960年。曾担任《四川音乐》、《音乐世界》理论组组长。作有音乐专辑、评论、歌曲、歌词、小说、散文等300余篇。论文《川剧艺术特色及其运动规律初探》获四川省文化厅1986年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著奖。
1953年至逝世,一直业余进行有关川剧音乐、川剧艺术的介绍、评论、理论研究工作。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历届理事会理事兼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会员。
艺术成就包括:
(一)音乐工作方面
1、音乐教育工作:1944年3月至1952年7月,先后在成都南虹艺校、济川中学、实验小学、成都中学、列五中学、建国中学、川大附中、成都艺专教学期间,受教班级几十个,学生累计约二千多人。受其教学的影响,不少人后来走上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道路。
2、音乐表演方面:1940年至1956年,先后在成、渝两市参加音乐会公演及内部音乐会演出几十场(次),都担任独唱节目或合唱领唱。在成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演唱冼星海的《黄河颂》及他自己作曲的《生产谣》而闻名。1946年,在成都举行过两场敖学祺个人独唱音乐会。
3、音乐刊物编辑工作:1950年至1986年4月,在担任《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音乐月刊的执行编辑期间,逐步摸索和建立了一整套音乐刊物从收稿、看稿、审稿、退稿到编辑、出版定期刊物的制度和方法,从而使最初仅发行五千册的《西南音乐》月刊,三年间发行数每期达五万九千多册,为原发行数的十一倍强。以后在任《四川音乐》、《音乐世界》月刊的理论组组长期间,主持刊物的文字版面,倾注大量心血,苦心经营,使其内容多样、丰富,具有特色,并开辟音乐文摘专栏及音乐作曲知识讲座,深受读者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影印发行的《音乐、舞蹈复印文摘专辑》曾多次选用复印《四川音乐》上发表的文章多篇。在任刊物执行编辑的十一年间(1950年至1960年),共主持出版《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等月刊共87期(册);其后任《四川音乐》月刊理论组组长及《音乐世界》月刊理论组组长期间,共主持编辑两刊文字版面109期(册)。在全部刊物编辑工作中,历年先后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歌曲作者、歌词作者和音乐评论作者,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歌曲作曲家,歌词作家和音乐评论家。
4、音乐创作方面:在《西方日报》主编“乐府”期间,在该刊发表过《星星歌》、《牧童之歌》、《忆江南》等歌曲作品,还写过抨击黄色歌曲的评论文章《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是“疯狂世界”!》等文在该刊发表。解放后,在省内外许多音乐刊物上发表过《中国共产党颂》、《生产谣》、《歌唱长江第一大桥》、《喜鹊儿报喜讯》、《姑娘你梦见了什么》、《好久不到何家湾》、《我》等歌曲一百多首;在省内外音乐刊物、日、晚报、工、农、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音乐评论、音乐知识、作品介绍、歌词等文章作品二百多篇。
(二)在川剧音乐改革及川剧艺术理论研究方面:
1954年参加了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的工作和活动;1954年参加了川剧音乐改革实验剧目《访友》的筹备、排练工作,并作《访友》在成都实验演出的协调、组织工作;1954年记录、整理川剧高腔戏《綵楼记》全剧的帮腔(包括锣鼓套打)曲牌的曲谱一册。由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内部铅印出版;1956年记录整理川剧高腔戏《评雪辩踪》全折的帮、打、唱曲谱一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历年写有下列关于川剧音乐、川剧音乐改革、川剧艺术问题的专论、评论、述评、理论研究的文章(包括在专业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川剧音乐改革的几个问题》(专论。1954年,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研究室编《戏曲资料》第2号);
《谈谈川剧音乐改革工作》(专论。1954年8月13日成都《工商导报》);
《对川剧音乐问题中几项问题的商榷》(评论。1956年11月3日《成都日报》);
《川剧音乐问题杂谈》(评论。1956年12月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会刊》第2期);
《对唱腔“满腔满跟”的一点意见》(评论。1957年1月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会刊》第3期);
《川剧“陈三五娘”的音乐改革》(述评。1957年7月北京《人民音乐》月刊);
《关于川剧音乐问题》(大会专题发言。与李兆鸿联名。1957年5月在中央文化部、中国音协联合召开的“全国戏曲音乐座谈会”上的专题发言);
《声情并茂的好戏——看现代川剧〈火红的云霞〉》(述评。1982年11月13日《成都晚报》);
《土色土香,醇香迷人》(评论。1983年5月22日《四川日报》;1983年10月1日山西临汾《蒲剧艺术》转载);
《谈谈川剧声腔的一些问题》(评论。1983年5月31日《四川日报》,与饶秉钧联合署名);
《灯调反映现实生活大有可为》(评论。1983年6月30日四川省83年川剧调演大会会刊,与饶秉钧联合署名);
《从探讨川剧特色的问题谈起》(专论。1983年12月《川剧艺术》第4期);
《川剧特色漫谈》(短论。1984年2月《戏剧与电影》第2期);
《川剧音乐问题三议》(大会专题发言。在成都市首届川剧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刊于1985年12月成都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编印的“成都市首届川剧音乐研讨会”论文选集《论川剧音乐改革》85页);
《加强川剧基础理论研究》(短论。1985年10月成都市川剧院艺术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川剧学习》第15期);
《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理论研究。1985年9月《川剧艺术》季刊第3期,本文1986年10月荣获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川剧领导小组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著奖”);
《对川剧声乐艺术一些问题的我见》(大会专题发言。1986年5月21日在“四川省首届川剧声乐艺术研讨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三)在文学作品创作方面:
1940年开始文学作品创作。除与陈道谟、安旗、赁常彬等在成都创办公开出版的大型文学刊物《挥戈文艺》,为我国抗日战争的伟业鼓呼外,还积极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先后写有以下作品:
《梦海》(散文。刊于1940年5月《挥戈文艺》创刊号);
《红花》(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7月《挥戈文艺》第2期);《一个人的故事》(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8月成都《祖国文艺》创刊号);
《歌》(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11月《西部文艺》);
《春夜》(短篇小说。刊于1942年6月自贡市《自贡新报》副刊);
《风雪夜归人》(短篇小说。1942年7月刊于自贡市《自贡新报》副刊);
《没有花朵的山原》(短篇小说。1947年刊于成都《国民日报》副刊);
《最先来的春天》(短篇小说。1948年刊于成都《国民日报》副刊);
《大衣》(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人间最凄厉的笑》(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支票》(短篇小说。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雇佣记》(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充其量值个好川》(散文。1949年12月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当金饭碗打破的时候》(短篇小说。1949年10月刊于成都《新民日报》副刊);
《我没有“自行失踪”》(散文。1950年2月刊于成都《工商导报》副刊);
《杜鹃与李贵阳》(民间故事。1952年刊于《川西说唱报》);《货郎的水壶》(唱词。1965年刊于《四川日报》副刊);
《思念》(短诗。1983年12月刊于灌县《萤》诗刊第4期)。
(四)其他创作方面:
1948年至1949年4月,在任成都《西方日报》艺术副刊“乐府”主编期间,写有影评、剧评文章几十篇。1950年至逝世前,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影、剧评文章数十篇。“三中全会”以后发表的文章有:
《古树新花,光彩照人——记一次联欢晚会》(1979年11月刊于《四川音讯》);
《〈金环蚀〉告诉我们一些什么》(1979年12月刊于《电影评介》);
《春天里谈〈春天里〉》(1980年4月刊于《成都日报》);
《曲艺·茶馆·群众基础》(1980年5月刊于《四川日报》);《年轻一代,努力吧!》(1981年4月刊于《成都日报》);
《阔别已久的几种成都名小吃》(1983年1月刊于《成都晚报》);
《不懈地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11月刊于《四川日报》);《谈叫卖市声》(1984年2月刊于《四川日报》)
《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生活杂忆》(1985年8月刊于《四川日报》);
《追忆话剧〈杜玉梅〉演出的前前后后》(1984年9月刊于重庆戏剧家协会编《重庆剧讯》第4期);
《长夜中的呼喊——在前国立音乐院的生活片段》(1986年8月刊于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编《重庆音讯》第10期。
生前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聂耳、冼星海研究学会会员、川剧艺术研究会会员、四川省音协顾问。1990年卒于四川成都。
出生:1922年,农历壬戌年
逝世:1990年8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二日
人物分类
川剧 音乐工作者
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后在成都从事音乐教育工8年。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在成都《西方日报》任艺术副刊“乐府”主编兼记者。1948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海星合唱团”(解放后改名为“星海合唱团”)艺术指导和指挥。1950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星海合唱团”出版的音乐杂志《音乐学习》主编。1950年至1986年4月,先后任中华音乐工作者协会成都分会、西南音乐工作者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成都(四川)分会的机关刊物《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音乐月刊》的执行编辑和《四川音乐》、《音乐世界》的理论组组长。
1940年至1956年在成、渝两市先后参加话剧《杜玉梅》(原名《女店主》)、《长夜行》、《结婚》等剧演出,任主要演员;在成、渝两市先后参加音乐会演出,担任独唱节目数十场(次);1946年9月,在成都举行过“敖学祺个人独唱音乐会”公演两场。1954年至1957年,参加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及川剧音乐改革活动;参加川剧音乐改革实验剧目《访友》的筹备、排练及在成都作公开实验演出的协调、组织工作。
1950年起任《川西音乐》、《西南音乐》、《园林好》等刊执行编辑至1960年。曾担任《四川音乐》、《音乐世界》理论组组长。作有音乐专辑、评论、歌曲、歌词、小说、散文等300余篇。论文《川剧艺术特色及其运动规律初探》获四川省文化厅1986年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著奖。
1953年至逝世,一直业余进行有关川剧音乐、川剧艺术的介绍、评论、理论研究工作。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历届理事会理事兼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会员。
艺术成就包括:
(一)音乐工作方面
1、音乐教育工作:1944年3月至1952年7月,先后在成都南虹艺校、济川中学、实验小学、成都中学、列五中学、建国中学、川大附中、成都艺专教学期间,受教班级几十个,学生累计约二千多人。受其教学的影响,不少人后来走上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道路。
2、音乐表演方面:1940年至1956年,先后在成、渝两市参加音乐会公演及内部音乐会演出几十场(次),都担任独唱节目或合唱领唱。在成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演唱冼星海的《黄河颂》及他自己作曲的《生产谣》而闻名。1946年,在成都举行过两场敖学祺个人独唱音乐会。
3、音乐刊物编辑工作:1950年至1986年4月,在担任《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音乐月刊的执行编辑期间,逐步摸索和建立了一整套音乐刊物从收稿、看稿、审稿、退稿到编辑、出版定期刊物的制度和方法,从而使最初仅发行五千册的《西南音乐》月刊,三年间发行数每期达五万九千多册,为原发行数的十一倍强。以后在任《四川音乐》、《音乐世界》月刊的理论组组长期间,主持刊物的文字版面,倾注大量心血,苦心经营,使其内容多样、丰富,具有特色,并开辟音乐文摘专栏及音乐作曲知识讲座,深受读者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影印发行的《音乐、舞蹈复印文摘专辑》曾多次选用复印《四川音乐》上发表的文章多篇。在任刊物执行编辑的十一年间(1950年至1960年),共主持出版《川西音乐》、《川西歌声》、《西南音乐》、《园林好》等月刊共87期(册);其后任《四川音乐》月刊理论组组长及《音乐世界》月刊理论组组长期间,共主持编辑两刊文字版面109期(册)。在全部刊物编辑工作中,历年先后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歌曲作者、歌词作者和音乐评论作者,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歌曲作曲家,歌词作家和音乐评论家。
4、音乐创作方面:在《西方日报》主编“乐府”期间,在该刊发表过《星星歌》、《牧童之歌》、《忆江南》等歌曲作品,还写过抨击黄色歌曲的评论文章《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是“疯狂世界”!》等文在该刊发表。解放后,在省内外许多音乐刊物上发表过《中国共产党颂》、《生产谣》、《歌唱长江第一大桥》、《喜鹊儿报喜讯》、《姑娘你梦见了什么》、《好久不到何家湾》、《我》等歌曲一百多首;在省内外音乐刊物、日、晚报、工、农、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音乐评论、音乐知识、作品介绍、歌词等文章作品二百多篇。
(二)在川剧音乐改革及川剧艺术理论研究方面:
1954年参加了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的工作和活动;1954年参加了川剧音乐改革实验剧目《访友》的筹备、排练工作,并作《访友》在成都实验演出的协调、组织工作;1954年记录、整理川剧高腔戏《綵楼记》全剧的帮腔(包括锣鼓套打)曲牌的曲谱一册。由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内部铅印出版;1956年记录整理川剧高腔戏《评雪辩踪》全折的帮、打、唱曲谱一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历年写有下列关于川剧音乐、川剧音乐改革、川剧艺术问题的专论、评论、述评、理论研究的文章(包括在专业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川剧音乐改革的几个问题》(专论。1954年,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研究室编《戏曲资料》第2号);
《谈谈川剧音乐改革工作》(专论。1954年8月13日成都《工商导报》);
《对川剧音乐问题中几项问题的商榷》(评论。1956年11月3日《成都日报》);
《川剧音乐问题杂谈》(评论。1956年12月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会刊》第2期);
《对唱腔“满腔满跟”的一点意见》(评论。1957年1月中国音协成都分会《会刊》第3期);
《川剧“陈三五娘”的音乐改革》(述评。1957年7月北京《人民音乐》月刊);
《关于川剧音乐问题》(大会专题发言。与李兆鸿联名。1957年5月在中央文化部、中国音协联合召开的“全国戏曲音乐座谈会”上的专题发言);
《声情并茂的好戏——看现代川剧〈火红的云霞〉》(述评。1982年11月13日《成都晚报》);
《土色土香,醇香迷人》(评论。1983年5月22日《四川日报》;1983年10月1日山西临汾《蒲剧艺术》转载);
《谈谈川剧声腔的一些问题》(评论。1983年5月31日《四川日报》,与饶秉钧联合署名);
《灯调反映现实生活大有可为》(评论。1983年6月30日四川省83年川剧调演大会会刊,与饶秉钧联合署名);
《从探讨川剧特色的问题谈起》(专论。1983年12月《川剧艺术》第4期);
《川剧特色漫谈》(短论。1984年2月《戏剧与电影》第2期);
《川剧音乐问题三议》(大会专题发言。在成都市首届川剧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刊于1985年12月成都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编印的“成都市首届川剧音乐研讨会”论文选集《论川剧音乐改革》85页);
《加强川剧基础理论研究》(短论。1985年10月成都市川剧院艺术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川剧学习》第15期);
《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理论研究。1985年9月《川剧艺术》季刊第3期,本文1986年10月荣获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川剧领导小组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著奖”);
《对川剧声乐艺术一些问题的我见》(大会专题发言。1986年5月21日在“四川省首届川剧声乐艺术研讨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三)在文学作品创作方面:
1940年开始文学作品创作。除与陈道谟、安旗、赁常彬等在成都创办公开出版的大型文学刊物《挥戈文艺》,为我国抗日战争的伟业鼓呼外,还积极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先后写有以下作品:
《梦海》(散文。刊于1940年5月《挥戈文艺》创刊号);
《红花》(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7月《挥戈文艺》第2期);《一个人的故事》(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8月成都《祖国文艺》创刊号);
《歌》(短篇小说。刊于1940年11月《西部文艺》);
《春夜》(短篇小说。刊于1942年6月自贡市《自贡新报》副刊);
《风雪夜归人》(短篇小说。1942年7月刊于自贡市《自贡新报》副刊);
《没有花朵的山原》(短篇小说。1947年刊于成都《国民日报》副刊);
《最先来的春天》(短篇小说。1948年刊于成都《国民日报》副刊);
《大衣》(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人间最凄厉的笑》(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支票》(短篇小说。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雇佣记》(散文。1948年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充其量值个好川》(散文。1949年12月刊于《西方日报》“西苑”);
《当金饭碗打破的时候》(短篇小说。1949年10月刊于成都《新民日报》副刊);
《我没有“自行失踪”》(散文。1950年2月刊于成都《工商导报》副刊);
《杜鹃与李贵阳》(民间故事。1952年刊于《川西说唱报》);《货郎的水壶》(唱词。1965年刊于《四川日报》副刊);
《思念》(短诗。1983年12月刊于灌县《萤》诗刊第4期)。
(四)其他创作方面:
1948年至1949年4月,在任成都《西方日报》艺术副刊“乐府”主编期间,写有影评、剧评文章几十篇。1950年至逝世前,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影、剧评文章数十篇。“三中全会”以后发表的文章有:
《古树新花,光彩照人——记一次联欢晚会》(1979年11月刊于《四川音讯》);
《〈金环蚀〉告诉我们一些什么》(1979年12月刊于《电影评介》);
《春天里谈〈春天里〉》(1980年4月刊于《成都日报》);
《曲艺·茶馆·群众基础》(1980年5月刊于《四川日报》);《年轻一代,努力吧!》(1981年4月刊于《成都日报》);
《阔别已久的几种成都名小吃》(1983年1月刊于《成都晚报》);
《不懈地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11月刊于《四川日报》);《谈叫卖市声》(1984年2月刊于《四川日报》)
《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生活杂忆》(1985年8月刊于《四川日报》);
《追忆话剧〈杜玉梅〉演出的前前后后》(1984年9月刊于重庆戏剧家协会编《重庆剧讯》第4期);
《长夜中的呼喊——在前国立音乐院的生活片段》(1986年8月刊于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编《重庆音讯》第10期。
生前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聂耳、冼星海研究学会会员、川剧艺术研究会会员、四川省音协顾问。1990年卒于四川成都。
出生:1922年,农历壬戌年
逝世:1990年8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二日
人物分类
川剧 音乐工作者
川剧推荐
- 余开元 川剧生行演员 余开元2019-01-27
- 王建廷 川剧净行演员 王建廷2019-01-27
- 周企何 川剧丑行演员 周企何2019-01-27
- 肖方云 川剧生行演员 肖方云2019-01-27
- 朱国玲 川剧教师 朱国玲2019-01-27
- 周海泉(周刚) 川剧净行演员 周海泉2019-01-27
- 张显锋 川剧组织工作者 张显锋2019-01-27
- 燕凤英 川剧旦行演员 燕凤英20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