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剧种在我国共有360多个,分布广,种类多,地域性强,语言和音乐特色鲜明。一般来说,常常是最受当地民众欢迎的艺术品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拓展,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地方剧种这个受地域空间限制,辐射面相对窄小的艺术品种,势必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今天,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涉及到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个人多年在基层戏曲剧团工作,对地方剧种的现状较为了解。以湖北的楚剧为例,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形成至今的几百年间,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湖北民众之间,逢年过节群众都会搭台唱楚剧。但是,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相对滞后。财政无力负担专业艺术表演单位的全部所需费用,许多县、地级剧团处于半瘫痪状态,剧团数量呈萎缩趋势,即便是省、市级的剧团,同样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因此,我认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必须关注地方戏曲剧团的生存状态,加大力度,扶持和保护地方戏曲剧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于地方戏曲剧种的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认真研究,慎之又慎,切忌一挥而就。特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保护,重点扶持,合理规划,落实到位。

多年来,各地政府对地方戏曲剧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大小剧种星罗棋布,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此,在扶持地方戏曲剧种的工作中,不宜用一般齐、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出轻重缓急,列出需要重点扶持的剧种、剧团,同时兼顾全面保护的原则来实施。政府应该制订出相对统一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计划。根据剧团历年来创作成绩、获奖情况、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等量化指标,来作为重点扶持的评定条件,给创新求实、艺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地方戏曲剧团、剧种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使其健康发展;而对一些观众面窄、演出少、创作跟不上的剧种,要加紧进行资料整理和挖掘工作,尽可能让其保留。

政府扶持,自身发展,增强活力,繁荣创作。

目前,各地方戏曲剧团,基本上是属于差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除去保障离、退休职工的全额工资发放外,演出、创作经费紧张,在职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得到全额保障,福利待遇、住房、医疗等条件较差,人才资源严重流失,而不适应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又出不去,这样,剧团包袱越来越重。因此,新的运行机制对于剧团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建议:对有艺术实力的重点剧团,政府应该增加扶持经费,开辟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精品剧目的创作和设备的更新,保障艺术人员的合理待遇,实行工资足额发放。同时出台配套的分流政策,合理安置富裕人员,搞好剧团改革,增强艺术团体的活力,使其多出人才,多出作品,真正把十六大报告中“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的精神落到实处。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戏曲知识,创民族戏曲品牌。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原则。建议各新闻媒体注重宣传本民族、本地域的人文风情,增强对戏曲作品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青少年的戏曲知识教育,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邱长元 委员 湖北省武汉市楚剧团团长)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