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凌晨3时,尚义县艺术团的演出车辆驶入宣化县东望山乡葛玉堡村,艺术团将在该村演出5天,这个村子还是艺术团第一次来。
在和吕峰的接触中,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谈话的内容也大都离不开“台口”。去年,艺术团演出了500多场,今年的“台口”也订满了。如今,吕峰艺术团的足迹踏遍全市各县区,以及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带,他的名字已在广大农村观众越叫越响。
“满街锣鼓满街人,鞭炮乒乒啪啪处处闻,母亲不让我去观灯,家规锁人难锁心……”艺术团每到一个村子,当鼓乐一响,演员悉数上台,舞台前就会聚拢起全村的村民,有时演出还未开始,不少村民已迫不及待地在舞台前等候,邻近的村民也骑着自行车前来看戏。
在冬天演出,尽管天气很冷,却丝毫阻挡不住村民看戏的热情。老汉们戴上棉帽子,棉袄外面再披上一件羽绒服或军大衣,揣着手,跺跺脚,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流露出痴迷……
36岁的吕峰,身材魁梧,脸色黝黑,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他出生在尚义县大营盘乡白花滩村。自己就是农民,他熟悉农村,更熟悉农民,农民也成了他最主要的演出对象。
在下乡演出中,艺术团以二人台为主打,除了演出《走西口》等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特意排演了《抢娘》、《王二疤说媒》等一些二人台新剧目,这些剧目更接近于现实,更接近农民的生活,也更适合农民的口味。
以往,二人台表演靠“荤段子”来招揽观众,时间久了,演出市场反倒越来越逼仄。只有让二人台内容健康,贴近农民的生活,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吕峰是个有心人,每到演出空隙,他就主动和农民聊天,将群众爱哼唱的小调融入到演出中,每次演出结束后,他还要征求观众的意见,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演出中改进。
每到一地演出,农民观众最渴盼的就是吕峰能够登台,只要他的身影在舞台上闪现,观众席中就会顿时滚过一阵热浪。
“吕峰演的都是咱农民的生活,说的也是乡亲们的心里话,这样的演出我们爱看!”“吕峰一上台,就逗得我们笑个不停,很长时间没这么开心地笑了。”农民如此评价吕峰和他的艺术团。
看过吕峰艺术团演出的人们都会感同身受:“源于生活的演出,群众才会真正喜欢”。
十年磨砺
农村是吕峰事业的起点。
2002年,经过公开选聘,吕峰执掌尚义县艺术团“帅印”。 在接任之初,他面临着艺术团难以为继的局面:设备和剧本陈旧、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市场不断缩小。
他心里明白,不可能再伸手向县财政要钱,只能到市场上“刨食”吃。艺术团要趟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吕峰借来1万元配备了新的演出器材。在他看来,农村演出市场十分广阔,农民同样更需要文化演出,只是过去我们的剧团没有很好地深入下去,他将演出的主战场放在农村市场上。
事实证明这一条走对了,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吕峰艺术团小有名气,还一度占据了尚义县绝大部分农村演出市场。此后,艺术团竟起死回生,不仅没有向县财政要钱,还越办越红火,演出接连不断。
站稳脚跟后,吕峰艺术团尝试着多条腿走路,在下乡演出的同时,还开辟单位、企业、校园等各类晚会市场,并不断尝试晋剧、现代歌舞、快板、口技、魔术等艺术形式,使艺术团的演出之路越走越宽阔。
经过近十年的打拼,目前,吕峰艺术团已拥有60多名演职人员,团里不仅能够足额发放工资,而且还能适当发放一些福利。艺术团固定资产达到300多万元,团内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有了大幅改善,仅大小演出车辆就有6部,近些年,艺术团每年的演出收入达到百万元。
2006年,艺术团还成立了培养后备人才的二人台艺术戏校,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艺术团新编了《尚义赞》、《咱们一起唱大风》《喷药》、《卖油》等多个节目,创作的剧目可不重复地连续演出15场。
2009年,尚义县艺术团被确定为我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该艺术团还成为我市首批两个文艺团体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艺术团成功走出了一条改制转企的路子,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艺术传承
头扎羊肚儿手巾,身穿对襟白褂,一手牵羊,一手持鞭。2007年,吕峰就是这样一身装扮,将东路二人台这样的地方小戏唱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凭借《拜大年》和《农家喜洋洋》两个节目,获得了《非常6+1》栏目的“非常明星奖”。
为了让东路二人台传播范围更广,他瞄上中央电视台的平台。
去年,吕峰带着他的团队再次来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的录制。《向幸福出发》是央视开辟的新栏目,吕峰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艰苦排练,并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园800平方米的大演播厅进行了节目录制。今年1月31日,他还在尚义县大苏计乡郝家地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的录制。
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上崭露头角,他还带领艺术团参加了“洪生杯”第八届河北戏剧节的角逐。在这次戏剧艺术节上,凭借《山路弯弯》、《特殊约会》两场小戏,共获得11个集体奖和单项奖。吕峰主演的《山路弯弯》摘得了优秀节目桂冠,他本人也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在省、市电视台以及内蒙古、深圳演出中获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